![]()
|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作 者:董正中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中学,浙江 乐清 325600)
大
中
小
摘 要: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成人"还是"成才"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育阶段,二者既存在一定的联系,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在精神思想或者本质上又有一定区别,因此只有运用合理的方式照顾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够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和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加强德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
引言
德育教育影响着学生关于良好品性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关键因素,两者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初中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进行充分融合教学,才能使中学生既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初中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研究两者的特性,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在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使其不但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也能够相互结合、相互发展,最终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方面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从本质上来将,两者都是将"成人"与"成才"作为发展目标,也都属于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份子,并通过思想的传达来影响中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其行为习惯,促进中学生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而在教学系统中,两者都是将课堂作为主要教学的主要渠道,在对学生进行常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开设相关课程,从而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且也要求着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改善和促进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接触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便于依据实时情况来通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优化学校教学环境
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环境,无论对于处于哪个阶段的学生来讲,学校这个大环境对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是具有很强的推动力的。在学校中,包括课堂环境、校园环境、教师因素以及各种各样的外来因素,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而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学习及发展也是从这部分环境中一点一滴吸收而成的,因此要想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更好、更全面的结合,就必须重视起校园内多种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改善目前校园环境现状,优化环境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做起,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且学生会在某种程度上利用教师的行为而在自身内心产生一定的模仿行为,因此,学校首先就需要从对教师培养入手,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责任心以及思想道德等,维持教师的标杆形象。
例如,成立双向培训班,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心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相关知识培训,促进两者更好交流的同时也能够为两者储备丰富的后勤资源;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针对自身学校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融合外来优秀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推动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三、实现两者教育理念的统一
想要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就必须实现两者教育理念的统一,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抛弃传统教育思想,共同为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作出努力。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中要体现"以人为本",重视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以"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全面提升学生"为根本,因此,德育工作者要适时的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起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建立一种合作性的课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的打开心扉,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完成心理防线的强化,实现从传统的"顺从性德育教育"向"选择性德育教育"方向的转变。真实且有效的学校、课堂从本质上来讲,都必须以生活为中心点来进行教育活动,没有生活参与的教学过程是死板的,也是没有生机的,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来讲也是如此,如果在对两者进行融合的尝试过程中不注重生活的融入,那即使两者融合的再好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回到生活,利用好家庭这一重要教学环境,从中选取教育的素材,实现课上德育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悟和心理活动,从而能够保证学生更加健康的生活。
例如,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座谈会、故事会等形式来鼓励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并且可以将自身的迷茫元素写在纸条上,混乱排序后由教师随机抽取进行阅读和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并在培养德育品性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总结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单方面讲不但是实现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需要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既要明确两者各自的特性,又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强强联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为中学生在未来道路上对于自身身心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双向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建军.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64-65.
[2]许贞信.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64.
[3]唐爱云."双创"背景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08):6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