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依托生活教育理论,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 者:唐金燕
(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中心学校,广西 贺州 542806)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活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依托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内容,还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丰富。利用生活理念,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生活;活力;小学语文;内容
前言
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字词教学,语句分析与写作思路整理。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语文教材上,忽视了生活资源的可用性。在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起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依托生活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
一、开发生活资源,创建活力课堂
生活中的很多资源具有教学价值,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学生学科学习方式的拓展。建立全新的教学资源观念,充分利用小学生可以快速理解的生活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生活资源的开发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还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灵动起来,不再死板地坐在课桌前听讲。
生活中的资源包括方方面面,最直接就是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虽不能说面面俱到,但足以满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这一庞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主动参与。并且,图书馆内的良好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将图书馆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安排课前或者课后阅读任务,有利于小学生成为生活资源的开发者,也能促进生活资源的多样化。像在讲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图书馆中的地理类藏书。鼓励学生在课前去图书馆寻找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走进图书馆,寻找对应书目,丰富个人读书技能。有的学生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摄影作品,有的学生有关于旅行的图书上看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同的拍摄者、作者与旅行者的不同感受,会成为学生课堂阅读学习的思维源泉,帮助小学生找到更多角度去理解课堂阅读内容。
二、创设生活情境,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让课堂更有亲切感,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负担减小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小学生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让对于小学生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从语文课本学习中脱离出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接触与记忆语文知识,语文学习会变得轻松许多。
像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占、均、匀、拂、漾、茎、柄、蜗、触、蛟"等生字,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能够借助作者所写的词句去描述爬山虎的脚。很多小学生可能在生活中看到过爬山虎这种植物,但不知道它的名字,更没有细致地观察过它的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图片,唤起小学生的生活记忆。接下来,通过局部放大的功能,让学生关注爬山虎的脚,发现爬山虎脚的神奇之处,并引导学生尝试描述。在生活化情境下,小学生能够了解阅读学习的主题为生活中熟悉的植物,情绪变得轻松与明快起来。顺承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阅读内容。一边阅读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描述,一边抬头去观察图片,一一对应,加强文学作品学习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寻找真的爬山虎,让学生看实物。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用自然探索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三、突出学生地位,构建活力课堂
依托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是家庭的中心。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主人翁,将课堂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同样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手段。这一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表达、交流、互动,推进活力课堂的有效构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尝试创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像在讲解《秦兵马俑》这一课时,文章结构紧凑且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描述得细致入微,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展示了秦兵马俑的光辉形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主教学法组织教学,在课前给学生留好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可以熟练利用的方法去搜集与秦兵马俑相关的内容,并梳理好内容框架与思路。在课上的导入环节,让小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在课前探究与课上展示过程中,学生都是发光的课堂主人,占据着课堂时间做高效的吸收与输出任务。学生有机会像自己生活中的角色一样,在课堂中成为中心,有利于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四、创新作业形式,保证活力课堂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在打造活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作业的生活化创新。用创新的作业,帮助小学生找到新的语文学习突破口,从中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全新学习方式。
像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养一只小蝌蚪并观察与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从家里随意选材,用一个玻璃杯、罐头瓶等类似物品去给小蝌蚪一个家,认真把它养大。在完成这项作业的时间里,小学生会对阅读文章中的描述越发认可,并在实践中理解故事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发丰富生活资源的过程中,将课堂情境打造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有意思的活动和作业。逐渐进步,促进生活与学科教学内容、方式的结合,才能推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水平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兴趣,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2):62-63.
[2]蒲琴琴.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31):325.
[3]张唤.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64.
[4]杨秀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与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