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用推理性思维导图解决 区域地理中的因果分析问题的研究
作 者:李 军
(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530031)
大
中
小
摘 要:推理性思维导图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层面,近几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侧重考查综合思维素养的试题分值逐步提高,尤其是高考题中的36题和37题,其重要性日渐突出。在经过高三一轮复习以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运用推理性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解决区域地理中的因果分析问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三复习;区域地理;推理性思维导图
一、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的因果推理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近年高考题多以原因分析为命题角度,考查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不同试题情景材料与知识载体,更有利于高频次、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水平,并且解答主观题,能更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地方性因素,解释区域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思维素养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综合,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试题主要考查两个维度——要素综合与区域综合,要求学生能综合不同尺度的地域特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分析地理现象;有的试题除以上两个维度之外,新增时空综合,要求学生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行地理因果联系逻辑推理。至此,三个维度得以全面考查,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加立体多元,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能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全面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显著特点,在高考地理中,综合思维素养多与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共同考查。在综合分析地理事象之前,常需要结合地图与文字材料,对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地理特征有基本认知。对此,我们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将区域性和综合性融合起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推理性思维导图来进行突破。推理性思维导图重在总结原理性知识的推导过程以及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思维导图中,各要素之间是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这对于弄懂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是很有帮助的。
二、区域地理推理性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案例:区域地理,日本,如图:
按照区域地理的分析原则,我们先来确定思维导图中第一级分支"日本"的七个层面的内容,位置与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交通。
第一级分枝的第一点——"位置与气候"。根据配套的地图,我们可以总结出,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我们再根据日本的海陆位置以及大气环流位置,可判断出日本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因为岛国四面环海,所以气候的海洋性显著。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一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二点——"地形"。根据日本地形图我们可以判断,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海岸线曲折。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二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三点——"河流"。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河流的流程短;季风气候的海洋性显著,河流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北部温带河流有结冰期,南部亚热带河流无结冰期;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三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四点——"农业"。岛国面积小,多山,故耕地比重小,粮食产量不足;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耕地有限,且有工业支持,农业小型机械化生产,故农业单产高;沿岸有寒暖流交汇,渔业发达;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四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五点——"工业"。日本人口密度大,劳动力充足;资源缺乏,有临海优势,故可发展外向型经济;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五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六点——"人口与城市"。日本平原多集中在沿海,且经济发达,故人口与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区。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六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然后我们再看第一级分枝的第七点——"交通"。日本中部多山,沿海多平原,故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群岛外围,呈环状分布;群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海上交通发达。由此,第一级分枝的第七点的内容及推理过程便已完成。
三、教学对策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推理性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中的应用,其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学生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的综合层面比较高。学生需要掌握该区域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自然地理层面的原理性推论。把自然地理层面的内容都弄清楚了,学生才好据此进行人文地理层面的推论。这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把握度是比较高的,也是目前高考所要求达到的能力。但这对于我校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推论,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讨论,我们给学生制定了以下10条参考原则:
1.由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推出该地的典型气候类型。
2.分析是否存在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从地形、气候条件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4.分析在当地的地形、气候、河流影响下会使其产生什么样的农业。
5.分析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陆位置)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6.从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工业的发展方向。
7.分析工业部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8.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对人口及城市分布的影响。
9.分析交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关系。
10.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此可见,要想把推理性思维导图画好,学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学生所付出的这一些,我们认为是比较值得的。因为思维导图能很好的体现了地理思维导图的逻辑推论,各种地理现象的存在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存在各种逻辑联系的,只有条理性清晰了,才能更好的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思维结构图,才能把知识学懂学透,思维导图能很明了的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涂秉清.黄冈重点中学名师解读高一地理上[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2]周益新,刘伯永.黄冈中学高中分科导学高中地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杜志建.2012高考复习讲义一轮用书地理课标专用[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
[4]孟宪宝.鼎尖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1[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5]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所.PK高考: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A版[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6]李桂花.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核心素养考查探析[J].地理教育,2018(5).
[7]钟金生.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3(2).
[8]舒德全,扈光拥.关于"洋流影响"几个结论的探讨[J].地理教学,2010(18).
[9]苏有理,张聪慧.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探讨[J].未来英才,20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