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作为“客家人聚集地”的梅州,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事物,它的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易于上口、贴近生活,并且变化多端。几乎所有客家分布地区都有传唱客家童谣,各个地区的客家童谣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梅州市教育、宣传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推广客家童谣的活动,我们作为幼儿园教师,也积极响应号召,让孩子学习客家童谣,使客家童谣能代代相传,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和魂。
一、激发幼儿学习客家童谣的兴趣
客家童谣是用客家方言传唱的儿童歌谣,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现象,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征和地方方言特色。如大家广为流传的《月光光》,大部分儿幼儿都会念“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两句,至于后面的就不会念了,《月光光》有很多个版本,我选取了最简易的版本让幼儿能完整地把《月光光》念出来,不至于“半桶水”只会念两句。幼儿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会很认真地学习完整版的《月光光》。在活动中通过用客家方言,采用多形式的诵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本土语言的特色。从而让幼儿爱上了客家话,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将客家童谣渗透于各个活动环节中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根据活动需要将童谣灵活的运用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通过挖掘童谣内容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有机联系,能够较好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我们班每次早上点完名后都会有一个才艺展示活动,我会让孩子们上来表演她们所学过的歌曲、古诗、舞蹈等活动。在教了客家童谣后,我让孩子们自己上来表演所学的客家童谣,并且自己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喜欢,因为可以把她们学到的童谣作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展示给大家,是一次表演的机会,同时自己编的舞蹈动作和别人不一样,心里会有一丝成就感,又锻炼了她们的胆量。她们从开始不愿意上来表演要老师点名,到后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表演,我觉得这个渗透很有意义,能真正让童谣扎根于孩子心中。
出去户外春游时,我们也不忘在路上念我们的客家童谣《排排坐》、《火炎虫》、《禾毕子》等,童声嘹亮,童趣十足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觉得客家童谣还能这么“接地气”很是赞赏。
我们园还举行了民间游戏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对客家童谣有进一步的印象,知道客家童谣不仅可以念出来,唱出来,表演出来,还可以游戏,有多种方式可以展现客家独特的风土人情;也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客家童谣是我们客家地区所特有的,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客家话传播的文化,这是其他流行歌舞所不可取代的特色,要为我们拥有的一切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客家童谣的魅力,让她们萌生小主人意识,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所学的客家童谣表演给其他人看,间接地传播客家童谣,使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如果只是学了童谣而没有应用到孩子的各个活动中的话,孩子就不会重视客家童谣,觉得和普通的诗歌、故事没什么两样,只有教师有意地把客家童谣、客家文化贯穿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营造客家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心底接受客家精神,让其长大成人后都能“记忆深刻”,即使离开家乡也能由一首童谣眷恋着客家故土,根脉相连。
三、家园结合,让客家童谣代代相传
中央教科所专门从事德育研究的刘惊铎教授认为传唱童谣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不单单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宣泄,还是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钥匙。刘惊铎说“童谣就像压缩饼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因子,它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都非常高,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点。”客家童谣是中国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乡土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客家童谣以客家话为创作、演唱语言,广泛传播于国内及海外客家地区,无论是出于教育幼儿还是传承客家文化我们都应该广泛传播客家童谣。
刚开始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充当小老师,把在幼儿园学习的客家童谣回家教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并让她们向爷爷奶奶学习其他和学校不同的童谣,进行童谣“切磋”。这样一来,幼儿既能复习到童谣,又能学习新童谣,还能带动家长们一起学习童谣,促进童谣在社会的传播,使得人人都会念,乐于念童谣。
后来我们还开展的“客家童谣比赛”邀请家长们来幼儿园观看孩子们表演客家童谣,有念童谣,唱童谣等一系列活动,让家长们切身体会到客家童谣对孩子们的精神指导作用,家长们都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活动,带孩子出去玩时,都会让孩子表演客家童谣给亲戚朋友看。
实践证明,孩子学习客家童谣后,回家与大人一起念童谣会让家庭乐融融,增加家庭凝聚力。只要我们经常有意识去传播客家童谣,让其不断流传,客家童谣的魅力将闪闪发光,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