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青少年欺凌现象探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同理心教育
作 者:冯慧丽
(广东省惠东县惠东实验中学 516300)
大
中
小
摘 要:校园欺凌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严重威胁的特殊攻击行为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针对当前青少年欺凌较为严峻的情况,要加强初中德育工作,并优化同理心教育,争取能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对青少年欺凌现象的有效控制,突出初中教育教学实效。本文从初中青少年欺凌现象入手,对初中德育工作中同理心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究,力求能为初中青少年欺凌问题的科学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欺凌;德育工作;同理心教育
青少年校园欺凌是当前我国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中影响最恶劣的校园问题之一,也是管理和控制难度最大的校园教育问题,引发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初中阶段青少年群体中出现校园欺凌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同理心的缺失,因此要想实现对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控制,就要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引入同理心教育方面的内容,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同理心意识,进而从根源上规避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几率,营造和谐健康的初中教育环境。
一、借助同理心教育遏制青少年欺凌现象的重要性
对初中阶段青少年欺凌现象进行统筹分析,发现同理心的缺失是引发青少年欺凌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在现有青少年欺凌现象中,欺凌他人的学生一般无法产生移情和共情的感受,对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把握不到位,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导致青少年欺凌问题的出现[1]。而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积极组织开展同理心教育和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情况,有效规避犯罪和伤害问题的出现,促进良好校园学习氛围的营造。因此要正确认识同理心教育在遏制青少年欺凌现象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同理心教育,确保能提高青少年欺凌问题的控制成效。
二、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组织开展同理心教育的措施
基于青少年欺凌现象出现的根源以及同理心教育在初中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新时期在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同理心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指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的情绪感知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突出青少年教育实效,确保能实现对青少年欺凌问题的有效控制。
(一)培养学生对于他人情绪的感知力
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同理心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青少年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进行强化,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借助同理心教育对学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加以培养,能确保学生在面对到的冲突的过程中,正确感知他人情绪,进而对自身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降低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的几率。
在感知他人情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教育培养工作与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在班级主题班会活动中开展教学指导,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分析所接触人物的表情、语言等猜测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提升学生主观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如可以组织“爱心夕阳红”主题活动,组织学生群体到老年公寓中展开慰问活动,观察老人的表情语言,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对人兴趣的全新认识,促使学生的情绪感知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就能对学生的同理心进行强化,借助同理心教育有效规避出现校园欺凌问题的几率[2]。
(二)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进行训练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中,学生同理心的培养还涉及到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训练方面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分析问题和处理能力,能有效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对青少年欺凌现象的有效控制。在学生与他人换位思考的情况下,能逐步实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体谅他人的行为,在心理和意识层面完成对角色的转换,确保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培养。
如在班级中两个学生出现矛盾问题后,教师在德育引导工作中,不能简单的对学生的是非对错等做出判断,而是要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辨认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希望怎样对问题进行处理等。如此就能有效缓解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的情绪紧张感,还能促进学生情绪的释放,在相互理解和相互体谅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避免在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下情绪积压最终形成青少年欺凌问题[3]。由此能看出,在同理心教育中,关注学生换位思考意识的训练,能更加平和的处理问题,避免引发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
(三)在班级中树立积极的榜样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个体同理心的形成和个人的行为选择很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学生周围有其他表现较好的学生表现出同理心,学生的同理心也会受到感染,使同理心得到逐步增强[4]。因此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要想提高同理心教育效果,实现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合理化控制,还要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初中同理心教育的综合影响力。在榜样的选择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榜样学生在班级中的日常行为表现、思想道德认知情况、学习情况,还要观察其他学生对榜样示范学生的认同感,进而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树立榜样,使班级中学生对同理心形成更加深切的认识,循序渐进的强化学生的同理心意识,在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的前提下,确保能实现对青少年欺凌问题的科学合理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遏制是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在此过程中,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同理心教育,能使初中阶段青少年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得到培养,实现对青少年欺凌问题的有效控制,进而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威灵. 从青少年欺凌现象看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同理心教育[J]. 福建教育, 2016,59(22):7-8.
[2] 白申昊. 由辱母案反思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同理心[J].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17,33(5):44-45.
[3]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芬兰预防校园欺凌项目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 340(07):111-116.
[4] 倪守敏. 挑战与应对: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思考[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15,23(1):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