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湘教工委通〔2019〕18号)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 [文章编号]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五个阶段与高校成长发展阶段、高校不同阶段主要管理内容存在相关性。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阶段都有自身的特征、要求与价值导向。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三维度五阶段
关于文化的定义,在辞典、书籍、网络中能查到的就有200多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说:“想用文字来定义文化,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1]余秋雨先生用自认“全世界最简短”的语言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3]荣格认为歌德只不过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而已。受余秋雨先生和荣格的启发,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是一种师生集体人格的体现,也是高校的核心灵魂和个性魅力所在。
从文化存在与结构层次上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居于表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制度文化由一定的物化形式构成,可达于表层,又隐含思想意识,指示价值取向,触及到了文化构建的里层,因而它位于中层,具有中介性作用,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既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实现的保证;行为文化处在中层偏里的位置,既受制于物质文化规范,又受制于意识观念,是精神文化在校园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核心和灵魂,既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又决定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发展方向。[4]一劳永逸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不存在的,但校园文化在根本的价值追求上是永恒不变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积淀、积累与提炼,更需要吸收、借鉴与互动,更需要变化、变革与创新。
校园文化的变革主要包括观念变革、组织变革、制度变革、行为变革。笔者根据高校成长发展阶段、高校不同阶段主要管理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形成阶段三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变量关系,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可分为基于生存、基于校长(院长)、基于业绩、基于战略、基于使命五个阶段。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维度五阶段”论说。认为高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主要管理内容的差异性,重构了校园文化建设不同阶段的内涵、特征、要求与价值导向。
一所高校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可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与四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要管理内容分别是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5][6]与这两个维度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阶段性的不同特征与价值导向。如图1所示:
图1所示高校校园文化“三维度五阶段”说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与价值导向。
一是基于生存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校的初创期,学校为生存而奋斗,重办学规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理念、概念、萌芽状态和起点阶段。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是计划管理,主要解决目标与资源匹配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生存目标为价值导向。
二是基于校长(院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校的成长期,积累了一定的办学资源,具备了一定的办学经验,重规则制度建设,重办学质量和效益。书记、校长(院长)大力倡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形象和品牌影响,他们的理念、思路、措施、做法代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是流程管理,主要解决效率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规则制度为价值导向。
三是基于业绩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校的成熟期,具备并非常重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与办学优势,关注学校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关注办学绩效与个人成长的契合。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是组织管理,主要解决权力与责任匹配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绩效特色为价值导向。
四是基于战略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期,学校制定并施行了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重视为师生赋能,重视为师生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是战略管理,主要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创新引领为价值导向。
五是基于使命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期,学校有较长的办学时间和办学历史积淀,价值共识与集体人格呈现充分,学校具有了核心价值力量,可以用文化凝聚师生并获得竞争力,是校园文化真正形成阶段。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是文化管理,主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使命愿景为价值导向。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价值导向必须同高校成长发展阶段相适应。每一所高校都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持续发展期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建设要求是不同的。每一所高校都需要校园文化,但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校园文化、不是高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衡量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有四条基本标准:是否面对、理解、适应与本校学科专业相关联的产业、行业环境及其变化发展趋势;是否形成了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是否获得了市场、用人单位及相关利益者的认可;是否拥有师生的凝聚力、忠诚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价值导向与高校阶段性管理内容的差异性必须相匹配。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内容依次为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前三项为基础管理,后两项为高层次管理,前三项管理没做到位,后两项管理无从谈起,五项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只做一个忽略其他。[7]。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应高校不同发展期,不同的管理内容又对应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当前,大多数高校处在成长成熟期,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三大基础管理还是学校的主要管理内容,这是基本面上的基本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回到基本面上来努力,才是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才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
四、高校书记、校长(院长)提出、倡导、推进的校园文化,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打上时代烙印,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当今时代对高校的整体要求是立德树人、中国梦、爱国、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责任担当、国际化、开放融合、创新创造等,符合这些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就是优秀的校园文化,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就是违背了与时俱进文化自身特性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师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共识等,或者说是师生目标的一致性与行动的协同性,是师生的价值认同与共生逻辑,需要师生共识、共担、共创、共享。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优美的环境、漂亮的大楼、豪华的设施,更是精神价值、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方式和片断享用,而要重视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沉淀。
五、高校校园文化不等于高校核心竞争力,不会直接产生办学绩效。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没有进入“双一流”高校的潜能;二是办学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没有关键贡献;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等是不是其他同类高校难以模仿。高校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作为体现“集体人格”的校园文化,需要办学时间和办学历史的积淀,高校不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高校的“软实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高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管理才可转化为办学绩效并收到难以模仿的效果。如校训,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是否对办学和人才培养产生绩效,不是这种价值观的提法多么“高大上”和新颖别致,而是高校管理者对这种价值观的管理是不是实际有效。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 荣格.荣格自传[M].刘国彬,杨德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李盖虎,彭迎霞.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体系构架及特征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7]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