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作 者:张 胜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指导。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塑造、文化教育等角度对学生培养提出建议,以期对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策略

引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学科。融合学生主体特点、核心素养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特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论述。目前小学阶段教育工作者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对语文课程教学开始了新的改革与设计,但是从学生主体地位、课程内容设计、互动合作引导等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呈现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围绕学生主体,真正体现核心素养对语文课程的导向作用呢?
一、立足语文工具性特点,加强语言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入手,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语言积累,并结合情境引导其自主交流,从而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要求。积累是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对日常语言表达中的知识进行提炼与整合,利用规范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先从基础的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形成对汉语运用的基本规范,实现语言素材的初步积累,然后在通过文本阅读分析汉语运用的规律与方式。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语言情境对学生的引导与锻炼,即将所获取的语言素材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来,启发学生结合交际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在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提高语言能力。
二、顺应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培养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调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以及应试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思维塑造,思维品质发展为中心,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铺垫。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观察性描写中体现出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从题目入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对文本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推测与思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初读文本,根据作者的观察思路在脑海中描绘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以及爬山虎叶子的特征等,并根据文本提出疑问;接下来再读文本,对初读中产生的质疑进行回答,并深入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逻辑关系;最后归纳阅读理解,完成阅读思考。这样的阅读过程主要依托学生的是思维发展路线,帮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探求逻辑关系,进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挖掘文本中美学元素,提升审美情趣
语文是小学阶段是学生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文字的排列组合中呈现出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是语言艺术性的体现,也是实现学生审美熏陶的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文本中的美学元素切入,从多角度挖掘文字的美学价值,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汉语言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暮江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体会汉语言的韵律美;可以从语言的设计入手,在残阳、江水、露珠、弯月等意象中,描绘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美,进而在意境与情感的融合中,体会作者的审美追求,并提升对诗词的审美鉴赏。
四、依托学科的文化背景,落实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设置的根本目的,而随着当前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深入,语文学科的文化教育责任也越来越重。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而是应该将其安置于庞大的文化背景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语言、文字,例如在学习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国儒家文化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入手,深刻体会其中展现出的普通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近代以及当代的发展现实,对其中蕴含的理想与抱负进行文化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与厚重,以提升文化品质,树立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导向,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文本的美学价值、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入手,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设计,进而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落实学生的综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迎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5):37.
[2]庄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