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在多角度案例评析下探寻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在多角度案例评析下探寻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作 者:王 宇 (连云港市岗埠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包括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所有思想品德及非学术性教育,具体可包含安全教育、公民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公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它在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和冲突。
关键词:德育;影响;案例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它在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和冲突。
一、案例一
选取目的:探寻教师心理素质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案例内容:摘自麦田听风的个人空间《注定苦难的64班主任》“今天晚上,打了两个学生,一个是女的,一个是男的。女的因为上自修的时候纳鞋垫,开始的时候已经口头警告了,后来值日老师又警告了一次,最后被收缴了,下课的时候偷偷跑去办公室拿。好好说,不听,无法忍受,打了一次。男的是因为不值日,早上告诉一次,中午告诉一次,晚上又告诉一次,都不去值日,气火了,踢了他一脚。从效果来看,很不好,女的打完依旧不认错,男的打完依旧不想值日……以前,不当班主任的时候,一年也只打一次吧,当了班主任4个月了,这是第三次打人了。以后还是不打了,实在气不过,叫家长,或者政教处理,不管处理结果如何,忍忍,算了。不值得。这次还没有过,我希望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家长来学校闹吧,上教育局也可以,通报批评也好,赔钱也好,学校还是把我这个班主任撤职了吧。”
案例评析: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的教师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和感染学生;会以博爱的胸怀赏识每位学生;各种形式的体罚、侮辱学生现象的发生,说明某些教师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征;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职业竞争、生存压力使教师难以维系心态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高新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学校竞争的激烈、下岗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冲突和失败的体验日益增加等,都会给教师造成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学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监督,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同时,教师中普遍存在心理疏导不利的问题,也对德育教育起到不良影响。
二、案例二
选取目的:探寻教育评价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案例内容: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曾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考完试之后,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将“99”改成“100”,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孩子还时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总爱说一句话,那个小红点点到了我的心里去,它教会我怎样诚实做人。原来陶先生点点的那个字是被那个孩子改过的。
案例评析: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却没有更深层次地探寻学生的心理,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个眼神、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更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教师应该懂得爱的艺术,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师生情感交融的最基本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学生间的“友爱”较之在一起,构成敬师爱生这一教育活动,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情感主格调。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起主导作用的。也正是因为这爱,才多了一份教育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的尊重、宽容、信任学生。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当一件被谴责的事情戏剧性地变为“礼遇”时,更会引起人心灵的震颤,这就是宽容的魅力。为师之本在于“善”。让我们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些责怪,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关心。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的关系。
三、案例三:
选取目的:探寻心理伤害对德育的影响
案例内容:2006年2月8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近30所中小学校的315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统计发现,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给其造成了心理伤害。被调查者表示,老师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据北京市教科院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案例评析:心理学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研究认为:情绪和情感的改善对提高智力水平和智力活动的效率有积极的意义。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教师要学会耐心地与孩子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观点的任何相互碰撞,相互激发,都应该视为一次相互敞亮,彼此接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学会用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四、案例四:
选取目的:探寻德育环境对德育效果的影响
案例内容:浙江嘉善中学深入实施生态德育环境影响策略,认真做好“三个一”工程。学校每一间教室正面都统一布置五星红旗,在两侧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及优秀书画作品。嘉善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将教室、楼道进行安排布置,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堵墙都具有育人的功能,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利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安排布置各班学生编排的班级小报。将主题明确,立意新颖,体现本班特色、亮点,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学生原创作品编入自己班的小报,反映出新时代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案例评析: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这当中固然有许多积极因素,却也难免诸多的消极因素,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给整个学校德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诸多的传统道德理论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旧的道德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转型,而新的道德体系尚处在发育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接受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使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无论是个性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信念、理想,还是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在中学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中有了显著的发展,逐渐形成稳定的中学生个性差异。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参考文献
[1]王永恒.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6(23):22-22.
[2]杨文芳,乔兆林.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6(12).
[3]王树军.学校德育缘何失去实效性[J].学周刊,2014(32):218-218.
[4]马桂睿.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