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有效问题情境的含义和意义,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情境
一、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包括小学数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对于直接的数字和理论概念等的理解不是很强,因此单纯进行理论叙述式教学,难以保证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基于此,我们提出问题情境的使用,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含义及意义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它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所构成的系统。有效问题情境,就是将具体的数学问题放置到一定的情景条件下,配合现有的生活情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效问题情境是将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融合,进而引起思考动机和思维定向的情境教学模式。该方法的落实,可以让学生找到熟悉的感觉,提升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学习有更大的兴趣而不是排斥心理。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也会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入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起初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情境,然后对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基于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需要建立在本堂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中心,进行情境创设,融入相应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针对性,就难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注意其中心和核心,将内容回归到教学内容中去,避免失去重点。
(二)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保证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打造生动、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层次性
数学知识是呈现层次性发展的,每个知识点的内涵都很丰富,每个问题都需要逐层深入,借助对某一个问题的探讨,引发纵横知识的探讨,使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精简,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就是,小学生本身的数学水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统一采取同样水平的教学,很容易导致优秀学生无法进步,较差学生难以听懂。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时保证层次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因材施教,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四)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殊性,需要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如此。将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中,然后利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搞清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自主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提前掌握小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总结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从需求入手,在课堂教学时引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与所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分析能力和自信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对于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但是对于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抓住其中的共性,从共性入手寻找突破点。基于此,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处罚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比如说有一道数学题:一共有二十颗糖,共有四个人,每个人分几颗糖?考虑到学生对于角色扮演的兴趣较大,可以找五位学生,一位扮演妈妈,另四位扮演宝宝,妈妈从超市买了二十颗糖,四个宝宝每个可以分几个?扮演妈妈的学生可以依次进行分糖,最终得到结果。
(二)突出问题的主题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但是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时会出现为了达到期望目的,引用生活实际但忽视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引入的新鲜事物所吸引,进而在听课时出现走神、幻想等行为。比如说,在教授个十百千万等数位变化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之间的差别,选择学生喜欢的玩具,用实际的不同价位告知学生,这样虽然可以完成教学目的,但容易使学生陷入遐想,不能继续认真听课和讨论,影响实际课堂教学的进展。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化,对于多媒体等辅助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内容或时机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目标出现偏离,影响教学。所以,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突出问题的主题,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保证具有动手性、范围的广泛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小学生来说,真实体验的东西相对于头脑中听、看、想的东西能有更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小学生好动,对于动手的兴趣较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加以利用。比如在学习图形时,对于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同类型的图形,通过拼接等,探究各自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和思考能力。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合适的有效问题情境,注意突出问题的主题,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汪远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都市家教,2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