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教育工作开展阶段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遵纪守法,还可以有效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科学制定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治教育问题;对策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又是其重中之重。因此,面对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法治教育问题,教师应该加大重视,综合分析,深入考量学生的水平以及能力,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的制定提升法治教育水平以及质量的对策,以保证可以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持基础。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问题分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脱节
在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教学进行的主要途径。但是,现阶段,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分析,课堂的理论性非常强,并且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经常将理论教学作为授课的主体,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践性。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速,虽然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却相对缓慢,从而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论与社会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情况,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也不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1]。同时,在具体的法治教育期间,很多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以及学习知识,缺乏创新能力,致使其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效率也相对较低,教育质量不高,进而严重制约了这一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法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进行阶段,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在小学教学中,学校主要侧重对学生识字以及认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的德智体方面,很多教师在培养期间难免会出现偏颇。并且,在实际的小学法治教育期间,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形式化以及表面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创新,思维得不到拓展,综合水平以及能力自然也不会提升。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将自身放在主体位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越来越消极,不能主动融入课堂,影响了法治教育水平[2]。
(三)法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
在实际的法治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学内容单一和固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当前,很多教师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高,经常照本宣科,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也不会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懂得更多的法律内容,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法治教育内容层面,内容不能及时革新,并且想让对枯燥,不能正确的培养学生价值观,从而导致法治教育的质量一直不能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问题的处理对策分析
(一)强化对先进手段的应用
针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年龄要相对较小,很多比较深层次的事情都不能理解,特别是针对法治这种概念非常强的问题,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就尤为困难。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水平,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强化对先进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其与法治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法治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进行“我们爱整洁”教学时,就可以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知识讲解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3]。一名学生小鹏在上学的途中持苹果,吃完之后就随手将苹果核扔在了马路上,这时,另一名学生扮演者小玲正好路过踩到了,滑到了,然后学生甲、学生乙将小玲扶起来,有人对小鹏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学生将苹果核仍在垃圾箱,而有的人只是经过看了一眼。当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阐明哪些同学的做法正确,而哪些同学的做法不正确。当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告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法治教育内涵。
(二)强化生活与法制观念的有效融合
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法律法规并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框架,而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具体的法治教育期间,教师应该侧重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保证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以及理解法律。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法治现象,探后积极讨论,以便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法律的含义。比如:教师在进行“我们的节假日”教学期间,可以拿出人民币,包括:一元、五元、十元等,学生都会知道这是人民币,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因为人民币是纸做的,如果不爱惜,就会损坏,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保护人民币吗?”通过问题,学生会疑惑,也会开始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人民币损坏严重,就要有银行负责回收并销毁,从而让学生了解爱护人民币的重要性。
(三)侧重正面教育
针对法治教育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对学生的法制观念进行树立,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法律的严肃性。比如:教师在对交通法律法规讲解阶段,应该为学生讲述每一条上学道路可能存在的危险,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交通规则上学。同时,应该让学生判断哪些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包括:认真走路的学生;在路上打闹的学生;在路上追逐的学生等。最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树立安全意识。
结束语
面对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大重视程度,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成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策,以便可以将教育问题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身观念,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有效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保证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雅玲.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72.
[2] 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31.
[3] 孙锦慧.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2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