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旭 刘霞 郭常英
摘 要:根据《功能解剖学》的教学经验,浅谈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主要包括:1.课程定位;2.课程目标;3.教材选取;4.学情分析;5.教法与学法; 6.评价制度7.课程特色等情况的介绍。分析表明,目前该课程的设计基本合理,教学实施成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功能解剖学》;课程定位;课程资源;课程设计;课程特色
1、引言
为适应社会,满足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体现高职康复学生的培养要求,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功能解剖学》的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2、具体情况
2.1 课程定位
《功能解剖学》主要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三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旨在提供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毗邻。并理解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能力: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社会能力:养成崇尚医学、尊重生命、尊重标本,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严谨治学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及良好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2 课程资源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汪华侨主编的《功能解剖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功能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指导相关执业资格考试,选取了《解剖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和《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并自编《功能解剖学学习指导讲义》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需要学生多动眼、多动手、多动脑。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因此我校配备了多间解剖标本陈列室、解剖模型室、解剖实训室等。结合数字人体模型、解剖微课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课程设计
本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合学生岗位需求、后续课程学习需要,我们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侧重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删除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重复部分,降低断面解剖学难度。
学生是大专一年级康复专业的同学,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低下,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刚开始对人体标本有一定的恐惧感。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医学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我们选择的教法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法。再采用解剖标本、模型、图片、数字人体模型展示、视频播放微课等多媒体辅助的方法,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以帮助理解、促进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之余,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探讨解除疑惑、解决问题,老师即使指导,以学习成果的展示讲解回顾和检验学习过程。
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功能解剖学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课程考核,实现全程无缝式评价、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注重过程和技能考核。课程采用百分制,包含平时成绩(10分)、期中成绩(20分)、技能考试成绩(30分)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分)四个部分。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是形态学科,因此我们特别强化了技能考试,占比30%。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和保障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同时,对老师的考核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同行、督导听课评价、学生反馈及考核成绩。
2.4 课程的特色
目前功能解剖学教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中通过各种标本、切片的观察、病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的练习和考核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最后,本课程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一、课程建设的内涵质量有待提高,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引进医学行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二、教学考核有待细化,注重过程评价,细化实践考核。正所谓:“路途漫漫,任重道远”,相信《功能解剖学》课程会日益精进。
参考文献
[1] 汪华侨.《功能解剖学》[M].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鹏.功能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蛇志,2017(04):543-544.
[3] 张海玲,郑二来.功能解剖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教学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 2011(16):72-73.
[4] 赵珠峰.浅谈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表面解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4(8):54-56.
[5] 曾俊.浅谈功能解剖学与临床应用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视界,2015(6):15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陈海旭(1989,11-),女(汉),四川自贡,初级,本科,学士,主要从事解剖学和病理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