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关注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作 者:韩 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 255400)

     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就叫注意,注意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洒满心田。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课堂指导才能真正发挥效应,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灵活运用导课艺术,激发学生注意力
  导课是一种艺术,巧妙的导课设计总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唤醒注意力、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导课一环节不可小觑。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前采摘、搜集了文中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的种子,以实物导入新课,有趣稀奇的种子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求知欲;在教学《欢庆》一文时,开课我引领学生观看了建国60周年国庆视频,宏大的场面一下子把孩子们吸引了过来;学习《北京》一课时,美丽的北京街心公园及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的图片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我是什么》一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我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大家喜欢旅游吗?哪次旅游最有趣?”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的议论起来,我又问:“假如我们举行一次太空旅游,想去的举手!”下面立刻小手如林,我趁机说:“第32课就为我们介绍了太空生活的情况,在旅游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太空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为太空之行做下准备吧!”大家立刻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去了……
         二、 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注意力
  如何让课堂充满勃勃的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在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集思广益时,在需要合作配合时我们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如在教学《活化石》一课时,你对文中哪种活化石最感兴趣?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内自读课文,谈体会。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可循,学后要面向全班展示交流,展示后要接受老师或同学的评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展示还是评价都需要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因此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三、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学生注意力
  要想让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科学有效的课堂练习必不可少,如在教学《活化石》一课时,我设计了争当“优秀讲解员”的练习:出示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了解上台做“小小讲解员”,介绍以上三种活化石,比比谁讲的好,孩子们兴致高昂,在巩固复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四、 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调动学生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成功的评价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引出更多的投入,唤醒巨大的信心,我认为一句成功的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要具体,有针对性,如“你读出了你内心的喜悦!”“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你的书写很端正,进步真大!”等,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体验到尊重,体验到关爱,体验到成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恰当的课堂评价不仅能促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有效的创设一种积极向上而又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更积极愉快地投入到下面地学习中去。
        五、 关注学生心理特点,恰当利用注意力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动,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他厌恶之至,立即改变初衷,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赠。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话说三遍淡如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超限效应”,在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内心共鸣被强烈唤醒时,要适可而止自己的训导,如此恰当的利用好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老师的训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注意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