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沪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育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他认为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学生的精力就会都被归纳入正当的轨道,就能避免儿童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等行为。
开启小组合作之门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和提问,让每个学生享受课堂的美妙,这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却着实不易。在上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自己从繁杂的教学事物和学生状况中解脱出来,真正看到学生上课的状态,理清课堂的思路,提高课堂的效度。这一学期学校大力提倡小组合作教学,开始我并没有过于重视。从我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小组讨论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等待拿取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我认为教学方法是为提高课堂效率为用的,不必拘泥于非得用哪种方法。通过一段时间听取其他教师的课和观察,以及我开始在预习检查中采用同位合作的方式,我隐约察觉小组合作可能是将教师解放出来的一种好方法。
预习是合作的“先头兵”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我深知没有独立思考过的合作会降低合作的功效,于是我就想,怎样才能既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能保证学生独立学习呢?最后我想到预习的方法。加强对预习的指导和强调,在梳理第二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为了避免有个别学生对预习应付了事,我将预习内容穿插于第二天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否则第二天听课会无法参与其中。
全员参与是合作的关键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时有偷懒的学生,我要求学生在合作以及展示时全体参与,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分配展示内容,即便是只朗读几个生字也必须参与到展示中去。再上课时我发现,为了不站到讲台上无话可说,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思考和准备。我也几乎不用再拿出太多精力和时间去督促个别学生的不听讲状况。即便是班上知识接受最慢的孩子每堂课下来都有一定的收获,最起码他自己负责那一部分一定是掌握的最牢固。
合理评价是合作的“护航舰”
要想让学生接受小组合作这样一种形式,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形成一种机制,如何调配小组之间的竞争非常重要。因为任何奖励或惩罚措施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损害他们的积极性。苏沪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也提到“评价应当是有分量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经常在课上不下去的情况下突发性地使用评价策略,当时见效非常快,大部分学生一抓补到老师要评价的信息,马上就能集中精力,但持续时间也非常短,这样有些得不偿失。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是随意的,那么他对评价的重视程度也是低下的。为了使小组评价达到最好的效果,加强学生对评价的重视,我与学生一同讨论并制定了评价制度。首先我把我的基本要求提出,然后由学生自主补充具体的内容。因为是我们一致通过的,当我采取评价时学生也更能理解。自发地主动展示是得到奖励的主要途径,对其他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和纠正是重要途径。这样还能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回答认真倾听。我还采取了“首次发言策略”,对小组的首次展示加重评价,鼓励那些内向的学生。
教师的评价是有量化的,但这还不是评价的所有内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教师的作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同伴间的肯定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这就需要教师有时扮演主持或者拉拉队队长的角色,在学生展示精彩的时候,适时鼓动班级成员对他们加以热烈的掌声或者不吝言辞的褒奖。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对有些胆怯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有小组竞争的牵制,有具体而明确的学习任务,也有同伴和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课堂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课堂。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才能的在课堂中被激发出来,才能享受在脑力劳动中收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