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心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是老师了解学生最重要的渠道,决定了老师对学生教育行为的选择和教育的效果。而这种倾听的力量,远超出道德说教。
关键词:倾听;教育;尊重;心灵
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唤;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
——题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现在的教育已然不是“填鸭式”的说教,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那就必须先对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找出每个学生心中的那一团火焰,然后再把它们点燃。那么,在这个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倾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当高高的头颅低下,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十四、五岁的年龄,如花儿一般。这是这花儿一般的年龄,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情感和声音。若想真正了解他们,就应静下心来倾听。但是不走入花海中,怎能听得见花儿的声音呢?
在实际的教育中,我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与学生的交谈中如果是站在高处俯视他或者有双手交叉于胸前及前后等这一类动作时,往往在交谈中获得的信息量不大或者是价值不高。所以,如果真想倾听花儿的声音,请将那高高的头颅低下。
当你放下身份,走入学生当中,你会听到很多欢声笑语。
当你与学生平起平坐,四目相对时,你会听见他最真实的声音。
当你像朋友一般与学生相处时,你会收获到他们的信任。
当头颅不再高高地抬起,你不仅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还能闻到别样的芬芳。
倾听,是我能给你最用心的尊重
倾听,在相关的解释里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或文字交流等方式接受言语信息。然而,现在在我看来,倾听应该是倾尽所有力量,动用所有感官接收诉说者表达的信息。
一个课间,我正用手机给一家长发短信,班上一位班干部来到办公室跟我说点儿事,他站在我跟前,开口道:“老师,我有件事想跟你说。”“你说吧!”我接道,抬头微笑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发短信。他简要地把事情讲完了之后,停顿了一会儿,突然提出辞掉班干部职务的要求,我这才放下手机抬头看着他,但是,后来的交流并不那么的愉快。第二天,这位班干部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提到了突然态度转变要辞退职务的原因——在他讲话的时候我没认真地听。这如同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学生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也渴望被聆听被尊重。身为老师,我们更应尽自己的所能,全身心地当好一位倾听者,用心尊重每一位学生。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过去老师的角色是演讲者,只凭着主观臆断和表面现象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当我们板着面孔严肃说教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闭口不语,反应迟钝,因为我们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用心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是老师了解学生最重要的渠道,决定了老师对学生教育行为的选择和教育的效果。
班上一女生曾出现过自残行为,初次发现时开导了很久才愿意开口简单地说一下情况,于是我跟她说:“下次如果感觉有压力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找我,我当你的树洞!”几天后,她主动来找我了,开始愿意跟我说她的事情,当然,我不是单纯的做“树洞”,每每在她说到动情处,给她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下抚慰、一张纸巾,在我看来只是再简单不过的几个动作,于她则是无限安慰。渐渐的,她改掉了自残的一些习惯,并且自此之后,她经常主动找我聊一些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或是班级里的,又或是个人学习生活的,甚至会在假期中主动给我发短信诉说一下趣事和心情,而这种倾听的力量,远超出我对他的道德说教。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后续的教育就会出现显著的效果了。
有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倾听也是一种关怀,那是一种默默地支持与力量,可以给他人尊重,给他人关爱;可以给他人的孤独以抚慰,给他人的无望以曙光;也可以给他人的快乐加倍,给他人的哀伤减半。倾听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些耐心,一些爱心,足够让你不会对唠叨厌烦,不会对啜泣反感。
积淀至今,才感到真正的生命也是倾听自己花开的过程。人生如此,教育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