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关于青少年“手机控”现象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关于青少年“手机控”现象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作 者:杜泽源 任宇迪 廖洋 梁振邦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杜泽源   任宇迪   廖洋   梁振邦

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之创业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201810421050
项目名称:关于缓解青少年“手机控”现象的APP——“失控”的研发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及率升高,不可计数的APP挤占了用户的时间。据互联网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江西高校学生人数约为122.4万,而其中95%以上具有智能手机,我校全日制在校生23971人,具有智能手机的占比达到了98%,表示智能手机普及率十分高。
本文先对“手机控”这一概念做出阐述,然后描述“手机控”现象的现状,接着,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手机控;青少年

一、什么是“手机控”现象?
手机控,是指具有手机情结的群体,也叫低头一族。主要集中在80、90、00后,以学生和上班族居多,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比例突出。手机控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手机正在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迷你型电脑,成为网络的延伸,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广泛的使用手机。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第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8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 24 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 8%。在为大学生的学习、社交、娱乐、购物等带来便利的同时,因手机的不规范、不恰当使用,很多大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遭受到信息诈骗等,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依赖甚至成瘾现象。对于心智尚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将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手机控”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现状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结合各种理论知识最终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手机控”现象的现状?
日前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发表报告,指53%的希腊人有睡前把手机带上床的习惯。根据调查结果,44%的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超过13小时,74%的手机用户会在睡觉前阅读电子邮件、浏览社交网站和收发信息,53%的人有把手机带上床的习惯,58%的手机用户在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手机里的信息。
调查显示,约44% 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间在8 小时以上,近80%的学生都在5 小时以上。当前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约为7. 3 个小时,这意味着除去正常的睡眠时间外,大学生每天约有40. 56%的时间可能用来上网,约占可利用工作和学习时间(16 小时) 的一半。虽然这并不是说他们每天七个多少小时都用来玩手机,但相对于花在书本、图书馆的时间,这样的时长确实足够长了。上图还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略有不同,其中大一、大二的情况更为严重一些。
三、“手机控”现象的解决办法
(一)开发实用“自控型”APP,帮助青少年缓解“手机控”现象?
●“广告解锁模式”。该模式通常是用户在单独进行学习工作的状态下,或者是希望单独进行APP的各项设定。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用户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如遇到自控能力薄弱,希望正常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将需要观看时间长度为60s的一段广告才能将手机进行解锁以恢复正常的在该模式下受到限制的一些其他APP的使用。而广告作为一种通常不受用户欢迎的选择,能够让用户在退出“学习工作状态”下得到一定的类似于“惩罚机制”的反馈。让用户的学习工作状态在面对这种“惩罚机制”能够更具有专注度。而“广告解锁模式”中的广告,也是经过筛选不会是其他APP中常出现的对用户起到打扰效果的娱乐性质的广告。
● “伙伴解锁模式”。该模式通常是用户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有至少一名“伙伴”的陪同下进行,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用户在学习工作中需要通过和另一位已经设置好的“伙伴”进行二维码扫描才能够对该模式进行解锁来实现手机正常功能的使用。而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对“伙伴”的打扰往往会使用户具有一定的内在愧疚感,而这种愧疚感通常会比用户自身退出学习工作状态下对于自身的“愧疚感”要更深,这就是该模式特有的“惩罚机制”,让用户不会随意的对待学习工作时间。而灵活的“伙伴解锁模式”也让必要情况下需要解锁时没有复杂的操作过程。
● “时间解锁模式”。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用户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将不能进行手机正常功能的解锁。顾名思义,该模式是通过用户在进入学习工作状态前对该APP进行一项“时间锁定”,在学习工作满足一定时间的状况下才能进行手机解锁,相比前两种解锁方式,该模式是强制性效果最佳的,但灵活性不足,在用户需要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时会比较不便。
●关联APP使用机制。在该APP的各种锁定模式下,有一类APP是默认不会被锁定的,就是各类学习工作有关的APP,即“词典”、“WPS”等,该默认设定有助于用户学习工作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过手机来进行一些有益于学习工作的使用,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当然如对其他“中立型”APP进行使用,如“天气”、各类搜索引擎等,则需要通过另一类机制,即应用权限管理机制才能实现。(该机制的具体规则在下条叙述中会进行说明)
●应用权限管理机制。在该APP的各种运行模式下,因针对不同用户在学习工作状态下,对外界信息获取的闭塞性的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应用权限的设置,该设置包括对其他APP的使用限制,如用户在学习工作状态中,即未解锁手机的情况下,仍希望接听到电话和短信息,但不想受到QQ或微信的信息干扰,即可对该APP内置的相应权限进行设置,同理,用户在学习工作状态下有其他的需求也是可以通过该APP内置的应用权限设置进行调整。但用户需在手机锁定之前进行权限设置,并不能在手机锁定状态下进行其他APP应用权限的设置调整。
(二) 加强宣传,通过让使用者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来抑制手机成瘾的方法。该方法机理是通过媒体的宣传,让手机成瘾群体了解手机成瘾危害,进而促使其放弃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最终达到科学使用手机的结果。这种方法优势明显:媒体的传播面广,足以让绝大多数手机成瘾者了解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除此之外,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根治手机成瘾行为,因为这是个人理性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而做出的趋利避害行为。当然,该方法缺陷明显,大多数手机成瘾者已经知道手机成瘾的危害,但是他们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来控制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82%的受访者意识到自己有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但受访者无法改变其状态。因此有效性低是该方法的最大劣势。
(三)通过制定课堂纪律或校规校纪来抑制过度使用手机的方法。该方法借助老师。学校等第三方的力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来抑制青少年手机成瘾的行为。这种方法优点是效果明显:明确的制度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能够惩罚那些手机上瘾的使用行为,推升过度使用手机的显性成本,进而使得过度使用手机行为减少。除此之外,该方法简单易行,执行过程不难、成本较低。当然,该方法缺点也很明显,即通过粗暴的外力来控制纠正手机使用行为并不可持久,高压之后会明显反弹出现更严重的手机成瘾现象。极端的处理方式(如摔手机,叫家长,责骂等)容易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伤害,甚至造成叛逆心理,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
(四) 通过自我强制控制,远离手机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手机成瘾者意识到手机成瘾危害后,自我进行控制,在进行学习或其他事项时使得人机分离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优点是当手机成瘾者强烈无法控制自身使用手机欲望时,人机的物理隔离能有效阻止非理性状态下接触手机的行为。除此之外,该方法能够从心理上解决手机成瘾问题,因为该行为是手机成瘾者的自发行为。该方法缺点是手机成瘾患者难以做到人机分离,使得该方法无效。手机与人的分离使得该方法使用者无法使用全部手机功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错过重要电话或无法发送紧急信息)
然而,使用手机APP来戒断和防治手机成瘾的好处几乎覆盖了各种传统方法的优点,避免了各传统方法的缺点。
a)自愿性,下载APP的手机成瘾患者都是自愿期望通过APP戒除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因此该方法主观能动性强。
b) 强制性,当APP在锁死时间段内,手机成瘾患者无法使用手机,达到了强制戒断手机使用的目标,使得该方法成功率高。
c) 选择性,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使得紧急使用类功能有效,避免错失重要电话信息等事件的可能。
四、结论
根据本文论述,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手机依赖日益严重,导致“手机控”现象大规模的形成,然而,为了这一现状仍有许多解决的途径,总体来说分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由于影响因素取决于用户自身,比如自制力等,虽然不失为一种本质且有效的办法,但却对影响因素很难控制。因此,客观方面来缓解青少年“手机控”现象成为主推办法,而引入“广告解锁”、“伙伴解锁”等前文论述的功能,又能够有效控制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起到了缓解青少年“手机控”现象的作用,应被自控型APP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杨帅.大学生“手机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1):143-151.
[2]邵春雷. 青少年“手机控”怎么“控”[N].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04-28(003).
[3]刘雨婷,贾文淼,郑钰,单雨轩,徐玮,李春立.大学生“手机控”产生机理分析与对应策略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9):16-17.
作者简介
杜泽源,1997年5月出生,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