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作 者:王俊英 寿光市羊口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山东 寿光 262714

【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为了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等特定政策目标而主导并推动的一种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要加大培训力度、丰富保险产品、提高保障水平、提高补贴精准性、织密织实服务网络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作用,助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政策性 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有别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来说的比较特别的保险形式,同时也是政府为了能促使农村的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农业保护和鼓励政策,经过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给农业保险参与主体促使其以低于市场价格来购买农业保险产品,从而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尽量降低。现在,我国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依靠老天吃饭”,并且这种情况导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缓解;各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型浓厚通过自己的资产无法应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由于自然灾害导致贫困或再次贫困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避免并减少农业风险的必要政策,要深入推动企惠农的作用,从而可以促使农业产业发展更迅速,同时对于乡村的振兴起到推动作用。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于2007年真是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十余年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对于农业与农民收入增加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补贴范围更大。按照2008年到2017年我国相关保险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补贴范围早就从最开始的6个省份增加到全国
补贴险种标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保险中央财政补贴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只有种植业类的5个物种,截止2018年底,已经扩充到养殖业、种植业、森林3个类别的16个物种,其中包括三大粮食作物。根据“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地方财政补贴的特色险种标的为200多个。
补贴的力度逐渐增加,保险系统的创建业更加健全。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8年中央财政农业补贴资金为199.34亿元,同比增长11.3%。由于财政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于农业保险不同的比重也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还考虑到农户地区及参与的保险种类的差异而采用个体化的补贴。
保费收入逐步提升。自从2007年,我国农业保险费用的收入稳步迅速增长,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农业保费的收入为478.9亿元,农业保险赔付升至333.4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14.65%、11.42%。
制定的保险方案更加科学,保障力度也更大。农业保险相关办理机构拟定补贴条款和费率也趋于公平、公正、科学,保险责任以及保险的金额等内容也更健全。除此之外,农业保险相关办理部门在核查定损工作也更正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保险办理机构开展的业务也予以大力支持。
相关机构对其管理越来越样,监督机制也更规范。在相关办理机构的管理上,优胜劣汰制度也格外明显,同时其因为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被深入落实。在监管方面,农业保险整个流程的监管逐步深入,对于违法违规等的处理也更加及时,对地方财政机构、办理机构等的欺骗行为的惩罚也更加合理。对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农业保险费用补贴方面的审核工作出现纰漏以及违法乱纪的行为更是严查。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
增加培训的次数,提升农民对于风险的认识。现在,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这一情况就直接造成我国农民对于风险的了解不多,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着“依靠老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对于市场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两方面的风险,通过分散化种植、亲友帮助和政府补贴等形式来面对风险的状况还很多。所以,政府和相关办事机构应该增加培养农民风险意识的课程,并对保险的类型进行更深入的介绍,通过现代高科技等手段来使农民更能接受,增强提升农民对于风险的认识以及参保的意愿,使农民从以往的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
增强保险的产品,使农业经营朝着多元化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各个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好的形势。对比以往的农民,新型农业产业的投入更多,经营的规模也更大,遭受了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方面的严重的风险,更要通过农业保险来降低损失。所以,应该支持农业保险办理机构深入开展并增加保险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使不同需求的农业经营者得到相应的保险,辅助农村产业深层次的联合发展。与此同时,在长时间内,小型农户的家庭经营还是我国农民开展农业活动的主体,其对于保险的要求必须重视,以此为基础,保险办理机构也要增加对农作物保险、重点农畜产品保险和果蔬等的保险类型,从而可以满足小型农户的多元化的保险要求,促使小型农户和现代农业产业相互融合。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健全特色农产品的保险机制,主动开展农业产业保险的相互帮助。
提升保障能力,增加农户应对风险的水平。我国自从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以来,能够保障的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户不愿参保、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各级财政部门应该逐步增加对保险的投资,不断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保物化成本朝着保底租成本等完全成本过渡,逐步提升政策性农业保证的保证能力。
提升补贴的指向性,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恰到好处。应该深入提升重要财政农业保险费用补贴的指向性,其设置的个体化农业保险费用补贴应该是目前运行的省级和规划单列市区整改为县级区域,如果条件运行,相关部门应该慢慢将其变为乡镇及区划,同时个体化补贴应该根据年度予以变动,这样才能做到何处需要就补何处,尽量使财政资金的补贴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重点贫困的地区应该创建贫困户的档案,对其补贴的力度应该尽量增大,真正做到减少重点贫困地区的保险费率,从而提升农业风险的保障能力,促使精准扶贫和脱贫落实到实处。
增强服务网络构成,逐步提供服务水平。应该不断激励并扶持办事机构的保险服务网络,做到我国所有的乡镇和乡村全面落实,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形式,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应该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增强事中、事后的监督与管理,促使更多的机构愿意提供农业保险的种类和服务,以竞争的形式提升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强业务能力,创建并开展全面的绩效考评制度,逐步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闫聚陈,李小娇.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县级管理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7(21):56-60.
[2]胡学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8):1-7.
[3]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最优模式探析——基于“千村调查”的研究[J].财经研究, 2017, 43(11):1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