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党的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的分析

党的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的分析

作 者:林碧芸1 闫海潮2 (1.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301830 2.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00222)

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szk20170309);

摘   要:指导思想命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发展进程客观规律的反映,而非主观偶然的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命名范式体现了命名的规律性、语义的继承性创新性、命名所指的完整性,是科学命名方式。它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中的核心领袖地位,标志着形成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强国行动指南,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理念,提高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命名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命名的科学性;命名的意义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对“指导思想的命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意识形态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被写入宪法和党章,以国家和党内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辩证统一,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命名我们“思想中的时代”,绝非主观性的偶然选择,而是历史发展进程客观规律的反映。
一、命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依据
“社会主义”虽然是舶来的概念,但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概念下的子概念。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理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命名的科学性,重点在于理解领袖在理论创立过程中的作用、理论主题是否反映了时代的本质问题以及理论体系自身的自洽性。
(一)命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依据
清醒判断每一个时代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内在要求,是党创新力和领导力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这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每一个具体阶段引起鲜明阶段性特征而形成“小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是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时代,但“小时代”依然是一个时代。之所以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基于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是基于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基于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基于更高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挫折后的被迫之举,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改革开放前,我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但总体而言我们未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有被迫性和冒险性。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政府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规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基于对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而得出的正确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富起来”的征程,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实现“强起来”的飞跃。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跃升是社会制度内部发展阶段变化的衡量标准。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贫困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富裕走向强大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2] 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党和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启了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征程,新时代呼之而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时代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社会主要矛盾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无论是基本内涵还是表述形式,都应随着时代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党的奋斗目标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制定并完成发展战略目标,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了科学全面部署,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并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划分为两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新目标明确了新方向,新方向必将引领新作为。
基于发展道路、发展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发展目标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并把理论层面的成果命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命名,不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反拨和颠覆,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理论成就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二、指导思想命名所指的理论主题与内涵
命名科学性源于理论主题的明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命名所指的理论主题,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形成的思想体系是命名所指的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从低级到高级相互连接的发展阶段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形态,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3]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核心主题是继承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明确回答了党和政府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具体表现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它们构成了逻辑严密而又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不仅为中国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为解决世界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实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八个明确”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大国外交目标以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它不仅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更明确指出了“怎么办”。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科学解释在“富起来”的进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得好的问题。它既是既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路径,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的方法,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略体系。
“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逻辑严谨、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八个明确”侧重指导思想方面,重点分析了“怎么看”的问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着眼于行动纲领层面,阐明了“怎么办”,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形成的完整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
总之,实践在发展,理论也随之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个开放和发展理论体系,必将对着中国伟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兴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命名的多维视角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序言,第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3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林碧芸(1986-),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讲师。
闫海潮(1980-),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