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变思维观念让数学课堂焕发新活力
作 者:王笑天
(潍坊锦程小学,山东 261000)
大
中
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时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有时老教师虽尽力引导,学生却无从入手。观其根源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固有思维代替了他们的思维。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就应当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孩子才能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而在主动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材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时点播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在传统的课堂上,因为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但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差异性,及时加以点拔指导,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改进教学方式,使数学教育适应小学生特点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其实,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学生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合作,统计数据获得了成功,同学们各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样是小组合作,在老师的命令之下的合作与自发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但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固有思维,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