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巧寻练“点”,练中得法——以“读写联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探究

巧寻练“点”,练中得法——以“读写联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探究

作 者:郑艳德 (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中心小学,广东 528400)

 摘   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学中,只要实施“读写联动”,将“读本”化为“写本”,由仿写进而创作,学生自然习得方法,提升作文能力。如何实施“读写联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进行依篇寻“点”,巧引练笔,并且练中得法?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捕捉“经典”,练在语言精彩处。

收入教材的文本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我们善于捕捉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这些段落:大多句式精美,手法独特,文笔精妙,这就是引导练笔的“巧点”, 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引领学生反复品味欣赏,吟哦诵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般地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还不时涌现令人惊喜的高水平的好文段,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好点子。

就如五年级下册第23课《刷子李》一文,其中描写师傅刷子李刷墙的那一段相当精彩,也非常经典。看,师傅刷墙时那“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的娴熟的动作,出神入化的刷墙技巧,冯骥才先生把它描写得精妙之极,恍如一种艺术的享受,让人惊叹。当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后,语言的精华沉淀下来了,那就是仿写之时。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引导学生仿写各类动作:如画画、绣花、打字、弹琴等,哈,不消十分钟,学生写出了与平时的文字不一样的精彩,那是因为有了文段作为经典借鉴,学生也画出了“葫芦”,而且画得惟妙惟肖。

二、充实文本,练在情节空白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挖掘课文中的空白处,千方百计为学生寻找提供练笔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课文中,只要仔细挖掘,总会发现人物描写、情节发展会留有空白:如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 “留白”,给读者留下揣摩的空间;故事情节中某些情景的“留白”会留给读者思考的地方。

教师要常常巧妙的发现文中的“留白”之处,那往往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桥》这篇文章不长,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处理得非常到位,老汉和小伙子双双被洪水冲走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在课文最后轰然揭开,深深地触动着孩子们,但还没让学生反应过来,课文又一下子戛然而止,让人唏嘘!这样的结尾留有许多空白,是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的补白之处,就是练笔之“点”。学完课文,学生们还深深地缅怀着老汉,沉浸在老汉的无畏无私、英勇献身的高尚情操之中,此时练笔,学生的情感如山洪暴发,一下子喷涌而出,写出一段段精彩的文段。

三、借助插图,练在细节补白处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正是课文中重点描写的情景,是对课文文字的直观再现。我们发现,许多的插图,如果你用心寻找,将会捕捉到不少练笔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会把文章描写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

《白杨》一课,插图描绘的是火车上爸爸和儿女们对白杨的讨论,引发爸爸的一番表白。语言的描写在文本中占了较多的篇幅,但人物动作的描写,还有待开发。于是,我就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的神态,激动时的动作,孩子们听讲时的神态,看到白杨的动作的…..这就灵活地丰富了文本中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同时,借助作家所描写叙述的文段,学生在原有文段中融入自己的文字,他们练笔时的成就感将会大大地提高。这样的训练,强化了高年级学生对事物的细节描写,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模仿结构,练在行文布局处

儿童天生都有一股很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我们要抓住这种儿童的天性,引导他们由仿写到创作。仿写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能从自主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可供学生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必能减轻他们的写作畏难情绪,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而高年级,学生作文需要讲究篇章结构了,如何去应对,去很好地让学生轻松掌握篇章结构,老师的省心之法就是:把握文本,从文本的学习开始。因而,教师要习惯敏锐地捕捉值得借鉴的文本的篇章结构,抓住“篇章训练点”,进行仿写文篇或仿写文段,长此以往地进行训练,学生将会收获良多。

如《草船借箭》一文采用的是前后呼应的方式,《再见了,亲人》文中三个主要段落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布局谋篇显得与众不同。这些文章的篇章结构都是作文的“训练点”,找准了,多写几次,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不断的提升,所写的作文就更有特色,

五、引导议论,练于感情澎湃处

高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要体会语句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注重用多种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表达。其中,感想议论,抒发情感,就是普遍学生认为较难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寻找写作训练点时,不忘寻找适合“引导抒情议论的说话点”,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当我们了解完整个故事,佩服于晏子巧妙地完成了这一重大的任务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晏子的人物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在读《再见了,亲人》后,当全场的学生感动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时,让学生说说此时你心中的愿望,抒发你的情感;学习《梦想的力量》前,让学生说说“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学了课文之后,大家都被瑞恩的高尚情操感染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对自己所能实现的“梦想的力量”进行理解,并把这两次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加强片段训练,都在于学生情感的喷发期,学生心潮澎湃,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大家侃侃而谈,容易引起共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边叙述边议论,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能主动尝试结合记叙表达自己的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扩充高年级学生的表达方式,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实施“读写联动”, 以读促写,依篇寻“点”,巧引练笔,习得方法,提高习作能力,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只要挖掘文本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的教材,善于捕捉“泉眼”,精心寻“点”,丰富写作训练,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提高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