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 者:刘昌良 (贵州省盘县羊场乡松杨小学 553521)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虽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它,但是要想真正把语文学好,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潜心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全部才能可发挥,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当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认真地去学习,不再把语文学习当作是一件苦差使,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真正的乐趣。所以语文学科教学无不把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诱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视频、动画、音响等多种非文字语言素材,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成年狮子的勇猛和威武,体会小狮子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狮捕食的视频短片,虽短但足以显示出母狮捕食本领的高强。此时学生对于狮子的评价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概括了,在他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真实的画面。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体会,兴趣更浓感悟也更深。动态演示可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中利用一些视频资料,将小白兔种菜的整个过程以鲜活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使教材中静态的文字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对小白兔种菜辛苦的认识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演助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给学生的语文知识一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应用,越用越有趣。如新学年的一年级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后,我让他们在三八妇女节那天给妈妈写一段话,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情。后来我又问了他们,他们都受到了妈妈的表扬,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劲头也更高了。
        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活动是受教材内容制约的。我们必须挖掘出教材的感情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一个情字要贯穿在整个阅读课文中。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的词语:望、挂、背、靠、焦急、挤、扶、踮等。这些词语使学生体会到,三课时完成不了的任务,却在两个半课时圆满完成。一个差生在一节课内举手数十次,当问到他为什么时,他动之以情地说:“我热爱周总理,我要好好向总理学习!”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勤奋学习,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他把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了学习的动力。 
        三、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得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悔”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四、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声有色,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就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像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去读,带姿势动作去读。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然后再让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读。讲完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哪些地方应用平静的语气,哪些地方应用悲惨的语气,哪些地方节奏快一点儿。学生慢慢地注意了语调的抑仰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凄凉催人泪下的境界。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地完成。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像失去了兴趣还能这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