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于核心素养下综合思维素养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综合思维素养培养

作 者:易群进 (湖北省应城市教学研究室,湖北 孝感 432400)

 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地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和提出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种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见,综合思维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而不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机械重组,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训练。

  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提供平台。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意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列举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以此基础启发学生"由果索因",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综合各要素特征,可以发现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都体现出气候干旱的特点并与此相统一,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其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等空间位置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自觉养成综合思维的意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黄土高原一旦植被遭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地表遭受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土壤肥力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上述案例教学,学生便会养成从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综合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认识开发自然资源须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从地方综合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影响,增强学生综合思维习惯。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点有不同表现,它们之间组合和联系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地方的综合分析,对地域系统的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问题做出简要的地方性理解。如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进行"流域综合开发"的教学,除引导学生分析田纳西河河流的特点外,还应重点考虑流域的整体特征,即综合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与经济背景,正确理解"梯级开发"的合理性。田纳西河流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整体,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河道狭窄、落差大,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但季节变化显著,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同时,由于流域内人口激增,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学生借助对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并在分析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时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联系,进而引申迁移、灵活运用,既从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角度去论证,又从历史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等角度考虑。

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形成和发展及演化,多途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四季更替五带划分是高中必修一教学的难点,学生缺乏时空观念,感觉该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时空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地理现象。为了学习方便,可启发学生先确定其中一个变量,分析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如确定了时间这个变量,便可分析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使得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同样,如确定了空间这个变量,便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使得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四季更替。

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多样性为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供条件。综合思维素养训练的核心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地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实践力、想像力,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其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无论是地理野外考察、观察和测量、社会调查等室外实践,还是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等室内操作活动,都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联系、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能够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地理眼光选择生存营地,防避自然灾害。运用地理眼光就是在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地理视角选择适合生存的场所,这一过程需要综合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首先要凭借自身的记忆力回顾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角度,适合生存的标准是什么;其次对照标准,对所处的环境特征进行比较论证、评价其有利与不利的方面,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最后做出正确选择,并制定预案以防避自然灾害。

能够在身边生活及社会环境中进行调查及访谈,解释评价现实问题并对发展出谋划策。地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现象,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同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在探究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地理学科具有跨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应该渗透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