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是能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人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关系。科学的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行为创新,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全新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常的生物课堂总会出现“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动学生是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切入点。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例如,在教授七年级“植物的机构层次”这一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通过观察完整的植物体,让学生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对比“动物体的机构层次”,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和动物从细胞为基本单位开始,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对构成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重要意义?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个中关系,总结归纳,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转换角色不再做灌输知识的教书匠,这样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各项能力。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民主与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激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相信有真情的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一节中,教授胎儿的生长发育环节,让学生体验背上15斤左右的书包做事情,让学生体验母亲的不易;在教授“合理营养均衡膳食”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给父母配置营养午餐和晚餐,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在八年级教授生物进化的知识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特设的一些活动中感受人类进化,深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等,课堂氛围可以说比传统课堂更活跃,更开放,更具有感染力。
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解决问题
现行的生物教材都是贴近生活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以学生自身的、身边的或比较关心的生物学问题为切入口,导入解决问题的活动,并以此为主要载体,使学生逐步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产生热爱科学、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例如日常生活方面,细菌和真菌的教学,联系发酵技术的应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合理密植;健康生活这一教学单元结合探究实验: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试一试自己的动手能力,尝试制作腐乳和酸奶,而制作过程又需要一定的微生物知识背景,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使学生很方便的走进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种子的传播”这一内容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方式,直观呈现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不同形态种子传播的方式,开拓学生眼界,把多彩的大自然呈现在学生眼前,比文字陈述更生动诱人,学生一目了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把挂图、模型等教具结合起来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既直观又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人体的结构等等教学中,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并利用教具模型辅助教学。
五、开发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点,巧妙设计学生活动,调动其积极的学习情感。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的探究小实验及实践活动,并发动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如种子的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和生态瓶的制作。再如在学习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有关于生物富集的概念,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直观展示了这个概念:15位同学,分5排站好,第一排5位同学演示虾米,第二排4位同学演示小鱼,第三排3位同学演示大鱼,第四排2位同学演示熊和鸟,第五排1位同学演示人类,然后每位同学头上顶一本书代表体内的毒素,在上面一排同学吃掉下食物链下一排的猎物时,就吸取了毒素,把书同时顶在自己头上,活动以此类推,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最后一排“人类”头上的书最多,也就体现了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体内沉积的毒素最多,这就是生物富集概念的意义,这个活动在班中交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争相扮演文中角色。学生在心情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环保意识,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尽量让学生看到实物,不“纸上谈兵”,避免把“生物课”讲成“死”物课。
结语
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探求新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为高效,更赋创新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214.
[2]刘娜.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2: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