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兴趣是活跃课堂的潜在动力

兴趣是活跃课堂的潜在动力

作 者:叶 琳

(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   334000)

【摘   要】现实中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填灌,使课堂教学乏味、机械。如果我们的课堂是填鸭式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要想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求趣    有趣     找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是填鸭式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有位初中语文教师教授《陌上桑》,她讲得不疾不徐,像熟练的外科医生给人体做解剖,筋是筋,皮是皮,段意呀、中心思想呀、艺术手法呀,罗敷如何的坚强不屈,具有坚贞呀、反抗的精神,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的典型呀等等。她讲得眉飞色。而课堂上的学生听来,她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讲解仿佛催眠曲一般,于是有的人哈欠连天,有的人小声说话。 总之,这堂课学生听得无趣,学得无趣。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实录:
师: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 读好这首诗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这里面有秘诀, 想知道吗?
生:想。
师:秘诀就是——读书。(生笑)
师:从大家的笑声中我知道, 你们看不上我的秘诀。不过, 我还没把话说完呢。我所说的读书要经历三个过程, 可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算了事。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 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 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 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 检验你的学习成果。心动不如行动, 赶快开始吧, 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生自学)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写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大体写了第一句诗的意思。从这句话中, 你能读懂“ 异乡” 的意思吗?
生:“异乡”就是“家乡”。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在家乡写的这首诗吗?
生:不是。
师:在哪里写的呢?
生:在京城长安。
师:那么,“ 异乡”指的是哪里?
生:京城长安。
师:说得对。王维的家乡在山西蒲州, 今天的华山东面。京城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两地相距千里。异乡不是家乡,指的是家乡以外的地方。那么,身在异乡的人就是——
生:异客。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句诗。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再联系刚才圈画的句子, 你读出王维的感受了吗?
生:王维孤零零的一个人。
生:王维很孤独。(板书:孤独)
生:王维心里很不舒服。
生:王维很想家。(板书:想家)
师:我也有同感。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 他的年龄很小。
生: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了。
师:是啊, 两年就是七百多天哪!离开家的时间很长了。
生:刚才老师说王维的家乡离京城很远, 有千里之遥。
师:你有一双会听讲的耳朵, 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研究的成果?(生练说)
生:王维15岁离开家乡, 年龄小;到京城长安求学,离家远;两年说明他离家的时间长, 所以王维很孤独。
师:你是一个小评论家!下面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一段课文, 读出王维的真实感受。(生练读)
师:我们来继续交流。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第二句诗的意思?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读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更加”这个词。“更加”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是“倍”的意思。
师:为什么王维在重阳节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师: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家家户户在欢度节日?
生:从“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看出来。
师:由这两个词再联系王维当时的处境,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重阳节的时候, 大家都团聚在一起, 而王维只是孤单一个人。
生:人们都高高兴兴, 而王维却在思念亲人。
师:人们越是团聚,越是高兴,王维就越感到孤独,越是思念亲人。我们再来想一想,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只是今年佳节倍思亲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
生:从“每逢”这个词能看出来。
师:王维今年佳节倍思亲,去年呢?
生:(齐)去年佳节倍思亲。
师:明年要是还不回家呢?
生:(齐)明年佳节倍思亲。
师:后年还不回家呢?
生:(齐)后年佳节倍思亲。
师:要是年年不回家呢?
生:(齐)年年佳节倍思亲。
师:多么美好的感情啊!所以王维在诗中写道——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请把自己当成王维,读好这一段话。(生投入地练读, 声情并茂地个别朗读)
通过分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案例,可以得出获得课堂之“趣”的方法有: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 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 使之进人“愤悱”状态, 从而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情况的发生。教学片段中李老师的问题创设如“理解课文中的古诗, 读好这首诗”揭示了学习的目标。“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 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 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有秘诀”、“心动不如行动, 赶快开始吧, 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等语言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引领下, 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二、文本探究充满情趣
1. 释词见情趣。“异乡”是理解的难点。当学生把“异乡”理解为家乡时,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把诗句和文本对照进行阅读验证,得出“异乡”在诗中指“京城长安”。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出“异乡”的一般意思, 即“家乡以外的地方”,进而顺势理解了“异客”的意思,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又一难点,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2. 数字见情趣。语言有温度,数字知冷暖。“15岁”、“两年”,很不起眼的两个词语,在李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用智慧的大脑读出了王维因年龄小、离家时间长而产生的孤独、想家的真切感受。特别是学生从教师介绍王维家乡和京城长安的材料中提取出的“千里之遥”,更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
3. 对比见情趣。阅读教学贵在点拨、妙在启智、巧在引领, 缘“文”及“意”,实现意文兼得。李老师由文中的“更加”引出诗句中的“倍”字,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 通过对比联想,逐步体会王维的内心感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每逢”一词引发学生前瞻后想、步步追问、层层推进、抵达王维内心深处,真切体会到“ 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4. 想象见情趣。阅读教学要深度挖“井”,忌遍地挖“坑”。李老师抓住文中第三段的一个“想”字,引导学生读出王维丰富的想象,体会王维情感的变化,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抓住一个省略号激发学生转换角色,站在王维的角度继续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更加活化了王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了方向和方法就可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吗?我们还得讲究一些技巧去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心设计环节,“变”中求趣
相同的课堂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选择有趣的,让学生意想不到的形式,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皇帝的新装》,在教学时,有教师选择了“法庭审判”的教学形式,营造了课堂模拟法庭的教学氛围。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陪审员等均由学生担当。“法庭”对文本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等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一改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学生的兴趣极浓,有的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各种“证据”,强烈要求“法官”给他们定罪;有的同学竭力收集“证据”为他们作无罪辩护。课堂上争辩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思”中有趣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着重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1)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从启发性问题开始的,启发性问题的起点是疑,疑乃开启智力之原动力。因此,所谓巧设“问题悬念”就是妙置启发之诱因。
(2)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层次性即有坡度,就是提问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中“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提问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充分立足阅读教学,“文”中找趣
美国人科恩说过:“当缺少趣味时,学习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持久,越来越不深入,且取得的成功越来越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枯燥乏味的教学必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只有充满智慧的课堂才更富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阅读教学应该给孩子们自主探究的空间。缺少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必然是隔靴搔痒,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重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阅读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品质。学生的阅读也是一种对文本加工的创造性的劳动,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物化表现。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只有自己富有智慧,以思维启迪思维,以智慧激发智慧,才能让阅读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趣,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培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