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更是决定孩子终身成就的关键。
无独有偶,前两天恰好看到了某大学一教授写了一篇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文章,他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重要,兴趣的培养,才是人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可以学好任何想学的东西。”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也许好多老师与我都有相同的经历。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老师讲解的好多数学知识原理都无法理解与运用,但是,如果这时我们老师把自己总结出来的一种易记的解题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牢牢记住结论,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对这样的方法特别容易记住,并且能很好加以运用,能轻松解决此类相关数学题型。所以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死记硬背法”。在这里,我姑且把这种“死记硬背”叫作一种学习技巧。虽然学生暂时还做不到不求甚解,但只要学生会做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可以得到提高,而且我相信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他们会对那些低年级时的未弄明白的数学知识无师自通的。
一说到“死记硬背”,很多专家,很多老师也许都会对这种教学方法持反对的态度,他们都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授人予渔”。可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好说,但在教学实践中,做起来很难。比如像我教的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是文化教育缺失,所以班上学生学习层次是不同的,如果每堂课都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其独立思考、探索,弄明白每一个知识要点,得出结论,那我想,我几天就教一个数学知识点算了,但是即便这样,有的数学思维比较差的学生,几天下来也都还是弄不懂。所以这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公开课的比赛中屡屡可见,但在教师自己的平时教学实践中能做得很好,而效率又比较高的还是不多见的
其实,“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该被批判与摒弃。我们一线的老师心里很清楚在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在使用“死记硬背”,只是口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例如,大量的题海战术,复习读看平时做过的试卷等等都是变相的“死记硬背”,而且我们每一个读书过来人都有体会,一路走过来,在各个方面用的“死记硬背”是不能缺少的。往往很多时候,这种办法还挺管用。我记得一次听我们年级的一个老师上“确定位置”公开课时,给学生讲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要领时,一直强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老师这一节课讲下来感觉很累,很费力,但在课堂的练习中我们听课老师感觉到效果并不佳。孩子们只对北方在上的这种方向 判断没问题,因为可以直接套用课堂上老师强调的要领,但对上方是东、西、南这三种情况的就有些混淆不清了。下课后,我们几个老师坐在一起进行评课,我就给这个老师说如果换用一种讲解方法,效果肯定大不同。我给这个老师说,你在教学这一节时,你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方向标,这个方向标需用文字标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题目中呈现的不是北不在上方,这时我们就可以把预先画好的那个方向标照样子摆放着。例如上方是东时,就把手里的方向标东方转在上方,于是左方,右方、下方的填空比对方向标相应的左右下方的文字(定好的“东南西北”四个字)就出来了;如果北方在除“北在上”外的其他任何一个位置,学生用手里的方向标一转就可以把所有未填的几个方向很快正确写出来。教给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我并没讲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根据学生们当时的年龄特征也根本懂不了其中的道理),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这里我用文字的方式来叙述这种“死记硬背”的教法,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我在给那个老师讲解时是直接示范了怎样操作,这个老师听了后感觉简直太简单了。第二天,这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她在第二节课时就用了我说的这种方法,结果一检验,全班学生对任何一个方向位置辨别都掌握得非常好,而且根据我班的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们易掌握且记得牢。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是因为不会做的题目太多,在这一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就会做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不再那么畏难,这样可以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
又如,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对这样的数学题错误率非常高,小明有8元,比小芳多5元,求小芳有多少钱?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题,但一部分学生见到一“多”字,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加法。我在教学时,分为两步讲解题方法。首先给学生讲述题中条件里的“多”就是第一个人的,即“小明”;然后讲述求问题中的小芳就是少的那一个人,并用文字在问题中的小芳下面标注“少”,所以求少的要用减法。解决此类题我还给学生简单概括为“一看二标三列式”。解释:一看,看条件中“多”或“少”,都是第一者的;二标,标注问题中的另一者是多是少;三列式,问题中标注的是“多”用加法列式,标注的“少”是就用减法列式。最后还给学生们总结了,在列式时不是看条件中的“多与少”字,而是死记住问题中标注的“多与少”字。在每次课堂练习过程中我都要叫学生背一遍这七字口诀,一周下来,全班孩子们都对这“七字诀”掌握得不错,再也不会见到“多”就加,见到“少”就减了。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在一个班里对学习无兴趣的基本都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班的学生到了4年级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有10多个学生的成绩在6、70分范围,他们对数学逐渐有了厌学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太短,作业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做作业,还有更甚者以称病找借口逃避学习不来学校。我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很清楚这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那就是随着年级增高,各科作业量的增加,各科的知识难度也在增大,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所以对老师课堂上讲题听不懂,课下作业也做不起。找到了症结,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于是我对这些学生分别对待,降低学习要求。与班上其他成绩好的学生相比,他们的作业量减少了很多,对每天布置的作业中有难度的数学题都可以不做,课堂上我要求做的先做完就可以出去玩了。我也不会像年级上其他老师那样:学生一有不做作业的,要么叫到办公室来责备,要么请家长到学校,我对这批差的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只做会做的,书写要工整,认真检查。真没想到,一个月下来,这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注意力相对能集中了,没有不交作业的了,每天作业还抢着想先做完,单元考试成绩也较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跳一跳,就能够着”,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他们不断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并给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必,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即使偶尔有犯错,也不要小题大做,动不动就责骂;还有就是把教学环节设计得有趣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是因为有了兴趣才会执著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兴趣会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再良性循环。 然而,如今的社会,网络,电视,手机等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们老师无论使用何种教法,要想把孩子们从中拉过来并让其转向对学习产生较大兴趣,这个过程也许还很漫长,需要我们老师付出太多的努力与艰辛,我们须得从教法上花心思,不断探究,创新,总结,反思,寓教于乐。故对于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刻意,贵在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