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2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 256500
莫扎特共写了十九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都显示出明朗乐观的乐思,完美匀称的结构和严谨如歌的旋律等创作特征。《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只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文雅的行板”,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就是《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前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
其实,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并没有很明显的土耳其音乐特点,真正的土耳其风格并不浓,由于莫扎特在这一乐章的开头注明曲趣为土耳其风,因而被后人称为《土耳其进行曲》。
我认为全曲的经典之处在于莫扎特的和声运用!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着首曲子和声部分的意见:
一、
这是第一部分:第一个主题运用了断音与装饰音,短暂的休止与纤巧的音型,使它富于谐谑的舞曲性格;乐曲一开头就出现了这个主题,但它不过是陪衬进行曲主题的插曲。
和声主要在C大调的六级和旋和三级和旋两个和旋中反复(也就是在A大调的一级和五级和旋中反复)。为什么这儿在开头没有用主属和旋来说明调性呢,这样增加滑稽动听的效果,六级和旋是主和旋的功能和旋,三级和旋是属和旋的功能和旋,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和弦的最低音都是根音,被称为“原位和弦”。如果和弦根音向上翻一个或几个八度,不再是和弦最低音时,我们称之为和弦的“转位”。三和弦总共有两个转位,被称为六和弦和四六和弦: 多数原位和弦都可以用它们的转位和弦代替。但习惯上,乐曲的开始和结尾较多是用原位的i级(弱起小节有很多是用原位或转位的v级)。 古典和声中,转位和弦经常被用作原位之间的过渡。和声调性有点倾向主和旋。除由V、I两个原位三和弦构成的正格终止外,更常见的是用V级的七和弦代替三和弦,以求得属和弦对于主和弦的更积极的倾向和支持。
作者的和声安排达到了极致,既没有用复杂的和声走向,又没有用很简单的和声走向,是简单中有亮点,是把简单和声安排到位的体现。很有意义。
二、
第二部分:这部分的曲调流畅,华丽。左手的八度模进表现有士气的军队昂首挺胸向前走。这段的和声是这样的:I---V--I--V--VI---III--VI---III。前4小节是在C大调的主属和旋中交替,而5-8小节却转入a小调,在a小调的主属之间交替,和声效果新颖。右手的双音和声饱满,充实。给和声的功能起了“强调”的作用。让人一听就知道和声调性!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个承上启下段,有连接上段又连接下段。调性也从上半句的C大调开始转入下半句的A大调。
三、
这是第三部分—主题:也就是全曲中的高潮部分,全段转入A大调。这一段是i ------- i ------- lv --------v------- i的形式,是标准的“进行曲式和声”。全是稳定的和旋,起稳定的作用!IV——V——I的和声进行所构成的结束终止,叫做复式正格终止。这样的终止如同复式正格进行一样,由于其特殊的紧张度和丰满性,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IV级三和弦也常为II6或II所代替。凡是由开放性的正格进行、复式正格进行所构成的中间终止,都叫做正格半终止。右手的八度铿锵有力,在25节的强拍还出现了重音记号,八度加上前移音的和声美极了!恢宏!
四、
这段和声是用的最为经典的一段,被称为最为美妙动听的段子。大量运用延留音和倚音,能使简单的和声进行变得非常丰富。在为旋律配和声时,最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如何选择和弦了。
这段曲调转入#F大调。全段共有8小节,但和声功能从i ------- lv7----- i -------v------ i-------- lv -------ii7---------v 多么经典!我为之称赞!除了属和弦以外,次常用的恐怕是ii级七和弦了,它在大调中是一个小小七和弦(或称小七和弦)在小调和和声大调中是一个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它和ii级三和弦一样,属于下属功能组,最常接的是属七和弦。 还有一个较常用的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导七和弦是建立在导音(i级音下方小二度)上的七和弦,自然大调中是减小七和弦(或称半减七和弦),和声大调和和声小调中是减减七和弦(简称减七和弦)。由于减七和弦向主和弦(i级)的倾向更强,因此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大调作品中更常用。导七和弦和导三和弦(vii级和弦)一样,属于属和声组,为了避免平行五度,导七和弦及其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主和弦重复三音。减七和弦通常在两个和弦中当作桥梁。因为他的出现增加了和声功能的倾向性!向往更为稳定的和旋发展,又回到主和旋。这段中lv7用得好,这个和声一般用于结束部分,所以也叫结束和旋。再如lv -------ii7,说白了就是lv----v的变体,因为ii7与v同为属和声功能。改成ii和声的色彩就变了。温柔多了,呵呵,这才叫自由想象,只要功能进行倾向清晰,什么和声都能用,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能胡乱用!
五、
这一段和上边的一段统称为一段,华彩乐段。右手华丽的华彩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场景。全是采用音阶式的走向,很有线条感。这一段又回到了A大调,和声进行是 i----v7-----i----v7-----i----v7-----i 的形式。又回到了行进曲的风格,主和旋稳定!但是在这儿不用属而用属7实际是一样的效果,属7进行到主的倾向性比属还要强!
六、
结束部,也是最为辉煌的一段,右手的和旋有力,再加上倚音就越显朝气!这一段为高潮的变体,把旋律“十六分化”。增加了流畅性!这段曲子的和声还是进行曲的老一套,不过可不是老一套的效果,因为他加了许多的处理,结果效果很好。和声是i ----i ----lv----i----- v----i ----i ----i---- lv
----i---- v----i ----i---- lv----i---- v---i ----i ----i ---- lv----i---- v---i ----i ----i -------i ----i ----i的形式。结束全曲。右手的华彩加上左手的倚音低音构成了全曲的结束高潮!宏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