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致用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正确理解知识,然后学习正确运用知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教和学。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铺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省时高效地学到知识。
教学片段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文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编写教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通过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文章,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在教学本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笔者特意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环节,铺展教学活动。
(1)抓住“信奉”,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了解文章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点,在施教中笔者直奔重点,让学生抓住人们的责备,感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不能违背亚里士多德,对他的信奉崇拜简直是五体投地。
(2)紧扣“怀疑”,让疑激学促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提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
1.思考:这段话说明伽利略还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划重点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
①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②伽利略想的话包含几个意思?
③抓关键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图示、列式子)这段话的意思。
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备课时,笔者也对理解这段话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比划,最后得出两种方法的理解相对比较简单:(1)课件演示法;(2)抓住关键词列算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发现了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是直接用两支大小不一的笔代替球做试验,理解赞同伽利略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板演讲解了列算式来理解,我把列算式理解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学生一看就清楚明白。同时,本课教学,渗透给了学生善于思考质疑、挑战权威的品质,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教学点,这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益。设计安排上面的教学步骤,同时也引导学生经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勇敢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写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升华情感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先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再说。)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打开写和说的思路,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些什么?
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上面的三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也培养了学生的笔头和口头表达能力,用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
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想像,激起学生思维,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问题,书写表达,让读写有机结合,是最具说服力的“以用促学”。
完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的教学后,使笔者深深体会到: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升华情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教学,也是笔者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用促学”的具体实践。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教学理念,真正使目标、过程与方法优化整合,“以学促用”,笔者还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进行了适当的“重组”,课后还进行了学习升华,以“你喜欢亚里士多德还是伽利略?”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查找课外资料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认真求实、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当老师让学生自由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的表现,不说服对方誓不休的决心,让老师为之动容,让老师想起了恩格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让老师感受到和听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是本课“以用促学”的最大收获。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用促学”,我们分三类建构(知识学用、操作技能学用、品德学用)“致用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铺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省时高效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乔伊斯(BruceJoyce),兰英等译教学模式(第八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2]李成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