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关于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潮的几点思考

关于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潮的几点思考

作 者:牛泽林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2018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公司债券违约潮,而上一次要追溯到2016年。与上次相比,此次违约潮涉及多个上市公司主体,且宏观环境有所不同。违约潮致使债市低迷,多只公司债发行推迟或失败。此次违约事件主要源于我国金融去杠杆的方针,政策趋严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导致高杠杆高负债经营的公司出现兑付问题。短期看,金融强监管环境不变,企业要注重节流,合理使用流动性。
关键词:债券违约;上市公司;金融去杠杆

一、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潮袭来
进入2018年,我国资本市场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先有大连机床和丹东港等四家主体的债券先后违约,接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四月份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又有四只债券违约,违约债券总面额达38.5亿元。至此,2018年前四个月的债券违约总额已超2015年整个年度。进入五月份,债市低迷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中安消、盛运环保和凯迪生态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债务又相继违约。此外,实质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多个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非标融资渠道也曝出兑付危机。由于此次债券违约事件集中且数额巨大,被称之为“债券违约潮”。
此次企业债危机导致整个债市低迷,多家企业债券发行推迟或失败,而过剩产能行业股的债券更是无人问津,企业融资成本逐步推高,数据显示,在发行的债券中票面利率最高达到7.6%。而债券发行推迟或失败则会导致更多债券违约,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例如上市公司中安消技术有限公司在“16中安消”之后未能成功发行新债,公司流动性出现问题,致使其股票被证监会列入退市预警名单。根据同花顺数据,今年已有307只债券发行推迟或失败,涉及总融资规模1867.8亿元,这些情况集中于4月份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其中5月17日仅一日就有4只债券宣布取消发行,总融资金额达27亿元。
其实在2016年我国资本市场就曾经出现过密集式债券违约现象,根据Wind咨询数据,2016年度债券市场共计79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34家发债主体,违约金额达403亿元,同比增长220%,这被视为我国第一次债券违约潮。但今年的债券违约潮较上次呈现出不同特征:首先,违约主体涉及多个上市公司。上次债券违约潮中,违约主体超半数是非上市民营企业,八家新增违约主体中仅有一家为上市公司,但是今年新增的六家违约主体中五家为上市公司。第二,所处的宏观背景不同,前一次违约潮发生时,宏观经济整体不景气,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过剩产能行业亏损严重;而今年宏观经济整体向好,二季度数据强劲,基本面整体向好。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周期不是本轮债券违约潮的主要推手。
二、上市公司违约潮的原因分析
1.金融去杠杆方针落实
虽然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基本面向好,企业仍集中出现债券无法兑付的问题,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资金成本较高,而这一现象源于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改变。2016年之前,我国处于货币相对宽松的信用周期,贷款利率较低,信贷资产余额连续上升,加之金融同业业务大爆发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大幅扩张,创造了大量信用供给,企业流动性压力较小。但随着国际宏观经济逐渐低迷混沌,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层面整体求稳,反映到金融领域就是金融去杠杆和强金融监管环境。于是银行缩表,风险偏好下降,信贷门槛提高,社会流动性逐渐紧张。但上市公司因为融资方式较多,仍未大面积出现债券兑付问题,但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公布至今年年初的正式落地,资管行业迎来新时代。股票质押和上市公司信用贷业务被规范,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同时必须穿透底层,再融资渠道受限,过去高杠杆高负债的经营模式行不通了,于是资质不佳的上市公司主体纷纷曝雷。
2.公司主体经营存在问题
此次违约事件涉及的违约金额占我国信用债总量的0.43%,在国际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而此次违约潮涉及的上市公司主体几乎全部采用高负债的经营模式,金融杠杆极高,缺乏偿债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针对此次事件发言表示:“对于失去清偿能力的上市公司主体应当坚决退出,对于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相关各方要加强沟通协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其渡过难关。”总之,中央高层认为本次企业债违约潮可控,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不会贸然出手相救。
三、启示与应对之策
1.监管维持高压态势,流动性紧缺将持续
企业流动性紧缺问题的改善需要配套融资渠道的放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面对的国际宏观经济依然混沌导致金融求稳思路不变,所以金融去杠杆的方针不变,强金融监管态势不变,即关闭的金融融资渠道短期内不会放开,融资成本不会大幅下降。具体来看,非标方面,资管新规最终落地,虽然银行理财有两年半的缓冲期限,但是破刚兑、禁投非标的原则没有动摇,银行理财未来三年内仍会处在去存量的过程中。债市上,表外资产向表内转移和资管产品净值型管理导致市场趋于保守,风险厌恶程度提高加之融资成本提高,这些因素都导致短期内再融资缺口将难以弥补。
2.企业要注重节流,改善资产结构
短期宏观政策环境不会明显改变,各种加杠杆的融资渠道不会轻易放开,在开源无果的情况下,企业应注重节流,珍惜合理使用手中的流动性,减少非核心业务的营业支出,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谨慎投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适当地处置固定资产和区位一般的不动产,改善自身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力争保证公司在未来一到两年的流动性充足。

参考文献
[1]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4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EB/OL],2018-05-11/2018-07-10.
[2] 陈欣. 上市公司扎堆爆雷 逾百亿债市违约会造成哪些冲击波?[N],第一财经,2018-05.
[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上市公司成主角,这波违约潮何时了?[J/OL],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18-05-23/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