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笔者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以旧引新,诗词导入
古诗词教学中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对教学效果起着至交重要的影响。以旧引新,用学生熟悉的诗词进行导入,能迅速地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激发学生学习新诗词的兴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诗词进行导入。笔者在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进行对比,都是写村居的,但辛弃疾写的村居与高鼎写的村居一首是词,一首是诗,虽然同样写村居,但风格截然不同,两首村居的对比,然后介绍词牌名,引导学生学习词在形式上和诗有哪些不同?这样以旧引新,以已学的诗带出新学的词,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理解诗意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是小学生理解古诗词与记忆古诗词的重要方式,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教师在讲解一首古诗词时应该先从朗读入手,通过示范朗读或指导学生朗读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让小学生感受古诗词营造的意境美,从直观感受上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印象,强化记忆。诵读古诗方法很多,有自读、齐读、默读、赛读、分节奏朗读。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就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的开始先要求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接着通过齐读、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分节奏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意。多种方式多次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同时对古诗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正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吟出韵律,体会诗情
古诗词独特的韵律,让人读起来或是朗朗上口,或是气势十足,因为诗文的押韵源于对字句的推敲,运用汉语发音的平仄,句子结构的对仗等,体现诗词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教学诗词指导朗读时,也应将诗词这种独有的韵律之美传达给学生。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最后配乐《水调歌头》,学生在理解词意后,再加入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轻轻吟诵,体会诗意,升华情感。
四、结合图文,感悟诗韵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一般情况下古诗文都配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插图不但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像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
五、抓住文眼,升华诗意
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因此在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词眼”,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引导:词中的所见所闻,都能通过语言文字看得出、读得懂。但老师还要告诉你,词当中还藏着词人的所思所感。词人独特的情绪,特别的情感,没有直接写出来。他是通过这首词当中那些特别的字眼表达出来的。我们来看一看,《清平乐·村居》当中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字,看得出来吗?
《清平乐·村居》一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
笔者在学生敏锐地发现“醉”这个表达词人情感的字眼后,引入词的背景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及写作意图,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去领会究竟是谁“醉”?为何“醉”?让背景史料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词人情感的凭借,从而发现辛弃疾身为“战将”却“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遗憾。体会词人内心的辛酸与忧郁、愁闷。此时学生对“醉”与的理解,自然就深刻而透彻了。
六、拓展延伸,了解诗人
古诗词教学就意在透过诗词感受作者跳动的脉搏,意在引领学生披文入诗、潜心会文,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在心中留下一份精神的感动、情感的共鸣。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诗人,将辛弃疾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书赋壮词以寄之》给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两首词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可以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可以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让学生产生深深的体会,作者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对乡村生活的追求,对名利追求的淡薄,在学生的动情演绎中深深进入到每位学生的心间。在两首词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笔者教学时,把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诗人,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生可以接受一事无成的结局。但难以面对的是晚年的凄凉寂寞,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人的幸福,他由“谁家”想到家乡,想到国家,那个时候的他,面对个人与国家的苦难,这才是最触及心灵的,这才是醉里挑灯看剑,最让他心碎的。所以,最终的辛弃疾,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诗词有益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虽然无法确定,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不懈努力,相信学生一定会受到古诗词中美的熏陶,产生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高婷婷.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探究[J].青春岁月,2011(10):291.
[2]王海霞.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3(6):117.
[3]曾晓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