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作 者:张庆彬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下降,如何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大型工厂纷纷迁往非洲与东南亚等人力成本低廉地区的情况下,低端加工产业后继乏力,亟待新兴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企业家精神作为大众创业与企业创新的灵魂所在,探析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对推行“双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企业家精神”来源于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其具体含义学术界看法不一,尚无定论。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社会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杠杆;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创新,而企业家精神就是他们的创新精神(鲁传一,2000);李春新从公司治理角度讨论了如何更好的发挥企业家精神,事实上将企业家精神作为了企业家自身才能的体现(李春新,2006);刘志彪将时下热议的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同时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作用与政策取向(刘志彪,2018);时鹏程则从三个层次分别总结归纳了其内涵,于个体层次,企业家精神指的是企业家具有的特殊品质,这种品质是能够通过培养习得的;于组织层次,它指的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与二次创业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于社会层次,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激发作用,以企业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时鹏程,2006)。
综上,我们可以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看作是企业家凭借自身才能推动企业的整体创新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企业家精神的良好发挥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二、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增长,GDP增速一度达到14%,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也开始显现。环境污染治理、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下面,本文将从个体、组织及社会三个层次列举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
个体层次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创新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及决策能力的集合。但在中国,拿来主义盛行一时,尽管中国企业家们大多有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改变,仍然反映出了他们创新亦或者创造精神的缺失。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国制造正在被非洲制造、东南亚制造所取代,中国企业家们若是不能提高自身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企业家精神,中国制造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组织层次
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低于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但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仅7年左右。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少。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家的能力,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创新激励机制等,我国公司制度相对于美国而言发展程度仍不够成熟,企业结构与战略定位的不准确导致二次创业成功率不高,安于守成的企业文化也使得很少有企业愿意去拓展未知领域,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导致员工创新热情不高。以上因素的累加最终导致了我国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社会层次
尽管近年来,中央对于产权保护工作越发重视,但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公民意识薄弱,维权不便,法律条文不严谨等问题,这使得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成为一项支出与回报不相匹配的工作,也就少有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愿意去进行高成本高风险的二次创业。守成有余,开拓不足的思想束缚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三、对策与结论
针对上述导致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三个层次原因,本文相对应地提出了一些宏微观对策以营造有益于企业家精神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与氛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育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人才。21世纪的创业者应当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高校可以于经管类专业开设创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展望产业未来发展态势,同时加大创业孵化工作的重视力度,选拔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初创公司入孵而非以营利为目的、模仿他人模式的公司。
(二)企业内部进行创业文化营造与创新机制建设。企业的僵化往往起源于文化与机制的僵化,一个没有创新动力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发展成熟的企业不应该故步自封,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创业文化营造与机制建设有益于引导成熟企业进行二次创业与产品创新,于未来发展中占据优势。
(三)产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尽管中央已颁布了相关法律,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仍旧漫长,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根源并不在于人才或者企业内部,而在于政策的稳定,只有形成了稳定的完善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让创新创业的回报得到保证,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尽管我国企业家精神存在缺失,但笔者相信,通过个人、企业、政府及社会各方的不断努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与企业涌现。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建国.工业化与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指向[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7[2018-05-07].https://doi.org/10.14100/j. cnki.65-1039/g4.                                   20171031.005.
[2]陈忠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01):39-48.
[3]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研究,2006(02):57-68.
[4]时鹏程,许磊.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02):44-51.
[5]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