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民族创新的源泉,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展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法表现组成的生动画面。我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语文创新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其核心内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新,从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问题讲解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事、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受主体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语文课是学生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生成之地,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法表现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学生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影,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的时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上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愠怒的老头作曲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在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开放式的教学
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材,教师仅仅在教材上限定学生的思维,如此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拓展,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变得肤浅化,进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生活化教学思想,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渗透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并且通过所学习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设计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如拍摄微电影、写微型小说等等,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进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内化语文知识,明确生活实际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应用语文知识。
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新性的思考争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反对模式化、单一化和绝对化的人物鉴赏,也不赞成对文学人物作出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基于较为充分的理由,表明他们独到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
文字作品的品读,人物形象的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人物作出自己的理解,并以一种辩证的、客观的、理性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我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语文创新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其核心内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新,从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语文创新教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语文创新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王阿泰.《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周刊》2013年32期.
[3]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期.
[4]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