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均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而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偏重于智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偏重于终端即分数的教育,忽略了过程教育,重知识、重做题、重考分,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也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就中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素质教育是立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清楚地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强弱,民族兴盛,从而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广大教师还必须抛弃破旧的教育观念及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手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强化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无论何种教育,教师总是主力军,课堂教学总是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且更应是一个推动学科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总结自己教研成果的基础上,我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一)深钻教材,诊断学情,严格确定教学目标,确保其科学性。在目标教学的实际运作上,第一项就是在教师钻研教材、把握统揽教材的基础上,摸清和掌握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等,严格确定教学目标。
(二)注重基础差异,因材施教,突出前提测评的针对性。前提包括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测评”是指在学习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与新知识有关的预备性、基础性、相关性知识和技能的诊断了解。前提目标测评不仅是重温旧知识,而且还对旧知识的缺漏进行补偿,给学生再创造一个对遗漏知识重新学习掌握的机会,为学习新知识创造前提条件。当然,后进生总是存在的,因此既要对存在的共性难点进行集体补授矫正,又要针对后进生进行重点指导,这样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前扫除认知障碍及心理障碍。
(三)及时反馈,求真务实,实现测评达标的实效性。
课时达标检测是学生达标情况的终端反映,旨在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考察,也是对课堂终结性评价。
三、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也重视学法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于渔,则教人终身受益。无数事实证明: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后,他们的学识水平、辨析能力以及推理论证、抽象思维、应用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四、强烈的开拓素质
社会的发展异常迅猛,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批判性,要发奋读书,努力实践,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了解教研新动向,掌握教改新成果。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积极参加教学分析研讨会,积极参加听课、评课、说课活动,积极参加目标教学、因材施教研究,组织群体性的报告会、专题讲座、调查访问等活动,开展学科小组、科技小组、竞赛小组等活动,辅导学生阅读、实验、制作、创造等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勤学习,勤积累,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抖擞精神,不拘一格。摆脱教书匠的尴尬处境,努力将自己转变成拥有学术型、研究型、开拓型、创新型等综合素质的现代型教师。
五、渗透其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材中多处介绍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教学时应结合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处处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素材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等等。教学时应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从古代刘徽、祖冲之到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的付出,为民族、为国家争了光,为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是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的好题材,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数学中处处充满美的因素,如概念的单性和共性,结构的和谐与对称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数学教学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美,在数学美的熏陶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达到数学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