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读写有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精彩

读写有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精彩

作 者:潘志青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富勤三小 511500)

摘   要: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深化。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捕捉契机,有机地进行读写训练,开辟语文教学中的一片读写结合的美丽芳草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仿写训练;角色体验;表达感言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内容组成中的两大主要板块,二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直以来,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致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以阅读为核心”,严重地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可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文本的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说”“写”的空间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发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把读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呢?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自己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现读写双赢。
一、学习句段,融入仿写训练
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自觉地把写作植根于阅读,引导学生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摄取智力模型和语言模型,贮存大量的语言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段仿写、篇章仿写等训练,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是指根据课文一定的语言环境所呈现的句式,从修辞上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从句式上有陈述句、感叹句等。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我在《匆匆》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作者描写日子是怎样匆匆的,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然后安排这样一个设计:于是,洗碗的时候,日子从___; ___ 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 ,       。让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去仿写几句,去寻找日子来去的踪迹,收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老师们如能把仿写句子的练习贯穿于小学阶段,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有特色的句子,持之以恒地训练,相信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提高。
 2.仿写片段。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段的训练,是由句向篇过渡的桥梁。在教材中,最常见的构段方法有:总分、并列、因果、概括与具体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段的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如:《庐山的云雾》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总述句概括了云雾的特点,然后把处在不同位置云雾的样子用修辞方法描绘得更具体、更优美。这种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得很好范例。学完本段后,我再指导学生以校园花坛里的菊花为内容,以“学校的花坛菊花千姿百态”为总起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想像,引导他们把菊花的姿态、颜色,写具体,写生动。                  
3.仿写篇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把领悟到的文本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呢?全文仿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迁移规律,活用文本,有机地将阅读和写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对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水平,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可仿照此文结构,写一篇《美丽的飞来峡大坝》《美丽的飞霞》;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要求学生像课文一样,按照总分总的写法,选取典型的事例,去仿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如《我的同学》《熟悉的一个人》等。
二、挖掘资源,有机渗透读写训练
想像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丰富的想像,能使文章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改写等想像性习作训练。
  1.扩写补白。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像、延伸的空间。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想像”点,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合理“补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扩展生发,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如,教《最后一头战象》倒数第二自然段,“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我抓住“凝望”一词,让学生作一番想像,嘎羧望到了什么?又希望不要望到什么?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及时补写。教材中像这样的“空白”点非常多,我们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抓住这个空白,指点学生把握角色特点进行合理想像去填补。又如《将相和》中“负荆请罪”那一部分:“廉颇知错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如何向蔺相如请罪文中却没有写,可让学生通过想像补写请罪的情景,还可以想像蔺相如如何迎接廉颇的。
  2.想像续写。好的文章常常在读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似乎话还未完,还应该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在教学中,可把文章的结尾处作为发展学生想像力练习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文本没有说完的话或故事。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个性化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了读写结合。如《凡卡》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凡卡悲惨的命运会就此结束吗?我让学生展开想像继续写下去。
3.练习改写。读后改写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改写,它的形式有: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古诗改成记叙文)、改变语言(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改变文章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倒叙变顺)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分,所以常进地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像力。如教过《鸟的天堂》,可以改变文体,让学生把原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又如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古诗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可以改写成一篇散文。再文言文《自相矛盾》就可以改成记叙文的形式。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4.概括缩写。缩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抓住要点,练习概括,又有利于学生对较长的课文全面了解,整体把握。练习时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准确概括。如《开国大典》这一课,可以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时和典礼结束后来写的。再引导学生说说开国大典的几个步骤,学生理清脉络,整体感知了主要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练习缩写。还有小学语文中的《小抄写员》、《武松打虎》等课文篇幅较长,叙述性明显,都可以进行缩写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品味情感,进行角色体验
1.体验表达。当课文的教学进入到高潮时,对课文中人、事总会有所感触,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适当安排学生的练笔,就很顺其自然。如学习《船长》一文,当读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船上的其中的一个被救乘客,假如你是船上其中的一个被救的船员,假如你是被救的见习水手克莱芒,此刻,你会对着徐徐沉入大海的船长说些什么?学生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角色,融入情境,就会利索地动起笔来。
2.读后拓展。在学生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了《自然之道》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读后抒情,表达绚丽感言
写感言是阅读后最常用的拓展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写,而且要求学生在写话的时候,紧扣原文,抓住重点来抒发情感;它不仅要求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而且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对自己启发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抒发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绚丽的、富有创意的写感言训练。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情感表达 。学了《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后,设计一张心意卡,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2、广告设计。学了《特殊的葬礼》这一课,请你设计一则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3、文本对话。学习《詹天佑》一课,最后出示詹天佑的雕塑像,引导学生写话: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他的雕塑前,面对他那张微笑的脸庞,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4、赞颂高歌。学习《山海关》一课后,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写几句赞美祖国河山的话语。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在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实践中,感情随着课文的情感跌宕起伏,心灵在语言的感召下激越,智慧在对话中开启,能力在拓展读写中提升。
总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好像蜜蜂采花,写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的。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把握读写结合点,将读写融会贯通,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写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施燕红  《课课有素材,时时有契机》.
[2]傅忠诚 《巧手拈来练笔点,随文练就生花笔》.
[3]黄周月 《结合阅读随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