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谈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 者:冯卫荣 (广东省茂名市方兴小学 525000)

新世纪以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是因为培育现代公民的呼声越来越响烈,也是由于在新时代里,人们更加认识到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人在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在实现接壤与融合的过程中,最为不可或缺的连接部分。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
社会责任是学生自我责任和人际责任的延伸和扩展,与后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而且困难重重的任务。
一、核心素养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几年提出的核心素养提出给完成这个任务提供了新框架和新方式。作为将来比较长一段时期内教育工作的方向,核心素养继承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与内涵,也更加清晰和明确地具体化了素质教育,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部分。其中第三大部分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敢于担当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部分又细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方面,而责任担当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层次。
作为责任担当方面,乃至社会参与部分的首要内容,社会责任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小学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每一次指引,每一个告诫,都能影响到儿童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
二、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与策略
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各领域的学者与专家见仁见智,而且对于其内涵和外延也各有角度。如果缺乏较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指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恐怕易于流于口号,难有实效。有鉴于此,2016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罗列了社会责任的重点:
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这实际上就是社会责任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给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提供了目标和指引。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梳理出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以下三个策略:
1. 教室里实践“人人有我,我有人人”。社会责任不是抽象的或者难以捉摸的,它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从引导他们发现、体会和观察自己和他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做起。
比如在教学中设计安排需要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让其感受到要做好一件事情,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身处其中,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不然就会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同样可以以这种形式灌输这种意识,并且注意让学生每次承担任务的不同部分,令其身处他人的位置,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如果说这是让小学生从“自我”开始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课堂内外的共同管理则是能促使其进一步感知“人人”的存在的有些途径。尽可能多地创设班级服务角色,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室服务中,例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小组联络员、健康观察员等。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轮换制,即改变传统的班干部制度,除极少数特殊需有固定人员坚守的角色外,让学生们定期轮流上不同的岗,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喜欢上自己不喜欢的角色。这样便能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班级是“人人有我,我有人人”的团体。
2. 校园里“从我做起”行动。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自然不能囿于教室生活,课堂之外同样是重要的阵地。同时诚如上文所言,社会责任不是抽象的,不过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抽象不意味着可以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去进行教导。与其讲解,不如设立行动规范,在行动中树立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例如用水用电这一最为平常的生活琐事,在校园里也是最容易形成使用规范的地方。先向学生讲述每一次洗手所用之水的来源,假设把水输送到学校里的很有可能就是某一位同学的家长或者亲人,接着可以告诫要珍惜旁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进而扩展到用好水不仅对亲近的人有好处,还对所有人都有利,以至于有益于整个社会。诸如此类的小行动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搭建起自我和社会的连接桥梁。
3. 家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责任心教育的第一站。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家长对子女能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要想做好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必须考虑到家长与学校的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成为共筑者,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志愿服务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2015年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学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实施、认定记录、教育培训、条件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也是学校开展组织志愿服务的指南。《办法》里的规定指导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不过对于学生的家长,和家长与学校之间也同样可以起到指引作用。学校与教师应根据《办法》多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力所能行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可根据各家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通过对家长的兴趣、专长和空闲时间进行调查,直接组织协调家长与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这样必定能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工作得到稳步提高。
对于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小学是关键阶段。在关键时期对小学生施加影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共同加以重视和,协力合作组织,才能激发和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