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初步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由于对朗读训练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朗读训练的重要作用难以完全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形成了阻碍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深层次挖掘朗读训练的内涵, 从朗读训练中加深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从而转化学生自己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为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朗读与朗读训练
朗大声的意思,朗读,顾名思义,便是大声的阅读,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一种阅读方式。朗读训练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朗读训练的方法讲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气连贯、富有情感。宋代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便是对朗读训练最贴切的解释,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现状
1.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做出了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是语言学习的学科,古人学习时看重读书,直到现在我们也常用“读书”来指代接受教育,因此语文学习的精髓便在于“读”字。课程特点便在于知识积累和应用,以及感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除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以外,还让学生学会词汇、句子、语气、情感等的使用和控制,这些都是需要通过阅读来训练的,在所有的阅读方式中,朗读是最重要的一种。
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现状
(1)从教师来看。教师是教授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在小学,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几乎没有差异,因此教学效果主要还依赖教师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很强,却缺乏对朗读的训练,“听、说、读、写”学生只学会“听写”,变成“哑巴”教学,要求学生强背课文,忽略了诵读,这类呆板的教学方法看似学习效率高,实则效果很差,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趣,课后“背课”任务繁重,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语文是对母语的学习,应当轻松活跃一些,并注重实用性,培养人文情怀,重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些都是朗读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
(2)从学生来看。小学生多动好玩,但课堂上因为对教师权威的天然敬畏,会比较害羞被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一方面由于学生多动好玩的特点,难以静下心来好好感受文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由于羞怯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地朗读,影响朗读训练的教学效果。因而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从小便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措施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科学朗读。虽然新课改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导,但是小学生的自控力有限,教师还应该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中更是如此。比如教师可以以泛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泛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小声朗读。泛读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正确的朗读环境中,尤其是对一些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课文。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这种荡气回肠的文章,在实际朗读训练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以泛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更加准确、科学的朗读。同时,教师在引导朗读训练时,要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领略出文章的文法和气势,探索语言内在的形态、含义等,进而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
2.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在小学课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利用了朗读训练,但很多都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原因是并未保证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时,还应该遵守新课改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原则,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朗读轨道上去后,就要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更主要的是,要肯定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的分歧,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因为学生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不可能都千篇一律。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一文的朗读中,有的学生对该以何种情感来朗读这篇古诗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要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情感去朗读,有的学生则认为这首诗明显表现出了作者无奈、心情低落的情感,应该以较为悲伤的语调去朗读……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是通过他们自身朗读去感悟出来的,教师要尊重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各自以各自的理解去朗读,通过最终的学习来判断。
3.采取多元化的朗读方式,避免形式单一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形式的应用至关重要。比如上面提到的教师泛读,还有领读、齐读、散读、抽读、分角色朗读等。而且每个形式在何种解读利用也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这种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文章角色较多,三个小孩成长为青年,加上那位美丽的姑娘,教师就可以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让七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不仅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还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角色的情感,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朗读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穿插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朗读,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去训练,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并有效地应用在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劳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张丽芳.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 新课程(小学),2016(3).
[2] 卢秀珍.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J]. 学周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