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期间,他共创作了10首钢琴奏鸣曲。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个独立创作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学院毕业后即开始的)相当难以确定。这第一个创作时期的时间界限大概可以以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而通常也是以此时间设定创作时期的,即自第一奏鸣曲(作品6号)创作时间开始,结束则是他完成第三奏鸣曲(作品23号)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的时候,也就是大约在1898夏天。文献传统中,第一个创作时期也是结束于第三奏鸣曲创作结束的时间。
因此,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个独立创作时期包括作曲家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三首奏鸣曲通常被认为标志着他奏鸣曲思想的形成, 在这里我们对其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6号)进行简单的分析。
斯克里亚宾第一奏鸣曲,作品6号,在作曲家的创作遗产中是第二个“练习”奏鸣曲,也是其少数几部自传性质的作品之一。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着内在对比。奏鸣曲意象的主要领域是冲动的情绪,与之抗衡的是明亮的梦想和几近傲慢的自我主张:
示例1
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GP; PP; RFP.
第一奏鸣曲暴露出来的是完全发展,并包含几个阶段。主题部分的第二句变成一种连接(第二幻想奏鸣曲的主声部也是同样),形成一个动态波浪。这种技术在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中相当典型,继承自贝多芬奏鸣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调性边界较维也纳古典派更为大胆。
副部(调性第三阶,即降A大调) - 脆弱的梦幻形象,接近李斯特和肖邦的抒情主题,用柔软的旋律,色调明锐,和声、旋律变幻发展。
新的一个小节在副题之后带出华彩,其中旋律的顿号节奏,加上向下摆动从五和弦至三和弦的飘忽不定产生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抒情意象。
这个富有想像力的扭转,发展到最终声部(RP)。强劲复苏,跳跃的曲调,重点在I和V音程,增加了和弦背景的丰富,小节中第一拍有一个独特的强音节奏。同时最后的收尾声部(加法)建立在有节奏性扩展的郑重的降D(大调)主题上:从主和弦转移到灰色调的三和弦音阶。
从内部展开来看,随着展开中的对比,就是公开结合这些主题的调性关系。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阶段,沿着合乎逻辑的戏剧发展,引到庄严的尾声。
意象的斗争:第一部分构思的戏剧性体现在设计中,轮番的暴风雨般的推进,变化中充满音乐的“光影”。在戏剧性发展中涉及了所有三个主题 - 主部(GP),副部(PP),尾声(C),而不是斯克里亚宾比较典型的创造性思维。
斯特里亚宾相当严格地遵守了单三部曲式的原则,就是基于传承古典主义的深入研究。因此,整体结构是:呈现=发展+再现。 上行动机“F-G-A”贯穿,每个乐章都有重复,连接起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火热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f小调,包括主部,连接部导入,猪心段,准备段。副部,结束部,展开部分,再现部分。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开始为f小调,主题以左手连续的八度和弦和右手八度和弦叠加,以及飞速上行表现出一种激动不安。和声停留在f小调的VI级和弦上,形成阻碍终止的效果,这也是副部A大调的V级和弦,属和弦,为副部进入做好了铺垫。
然而,在完成主题中,副题的减弱形成的摇摆不定的,带来的一种飘忽感,最后的效果是让人无法确定是否将继续行进下去。这种效果增强了斯克里亚宾所欠缺的快板格式(提到过塔涅耶夫认为的斯克里亚宾缺乏正规培训,即指他缺乏奏鸣曲正规形式,而正规形式要求基本规则应该平衡补充再现的主题)。
主旋律在结束部分的抒情段落出现,同时让第一乐章主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暗流涌动,带了一点最后的葬礼进行曲的节奏。
凄厉的意象第一次出现在音乐中是在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单三部曲式,较慢的慢板,C小调,包括呈示段、中间段、结束段和尾声。开始时是悲切;中间段表现出奏鸣曲的主要旋律形态,单调递增;结尾部分的完成处理是有阴沉强烈情感的重奏。
第三乐章是复三部曲式结构,f小调急板,仿佛在急速狂奔呈现出悲痛,不同于第二乐章的阴沉。回旋曲的写作形式接近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的戏剧性意象:同样不安分的八度和弦的质感,同样的“中断”的节奏(重音和切分音)。
急板中心部分插曲基于“抒情幻想”的第一乐章(分节= PP第一部分)的副题。然而,展开溢出的旋律突然中断了题材。
奏鸣曲的这种戏剧性的“分解”出比喻的主题层次,尤其是抒情的部分揭示了内在的悲惨凄美。更为紧张,完全打破了结尾部分,戏剧性的高潮和坍塌的和弦之后,第一部分(PP第一部分)寂静的声音中仿佛天崩地裂的哀嚎,凄厉的小调调性,抒情主题。这里的转变象征着光明世界、希望和醉人梦想的逝去。灾难是情感和心理的泛化,继续在接下来的葬礼进行曲展现,构成了奏鸣曲的尾声。
第四乐章是单三部曲式的葬礼进行曲风格,f小调,葬礼进行曲从其在戏剧性奏鸣曲过程的地位来诠释,感知是暧昧的。一种诠释是这个进行曲是单独的一个部分,另一种解释则是这是最后一部分 - 作为呈现的第三部分(两部分都在F调上,而不是E)。音乐学文献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诠释,但都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
这样,斯克里亚宾第一奏鸣曲的尾声是葬礼进行曲,由于葬礼行进的性质,强调和弦的织体,断开的节奏,悲伤的宣叙调间歇悲切的旋律,带有其特色的调性呻吟。是这种形式的高潮结局比较极端的一种。
可以注意到主题与斯克里亚宾自己的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第三个变奏的相近
示例:
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慢板),变奏
中间部分(降D大调)是“无形的合唱声”,力度是PPPP,并且注明“半NIENTE”,仿佛是地下世界的一瞥。
Finebge听起来有些像是尾声,事件爆发的结果是表达,(“继续痛苦的斗争都结束了,输了。”)。尾声这种哲学意味感觉是斯克里亚宾作品象征意义的雏形。
葬礼进行曲,所有第一奏鸣曲声音组合展开的结局。这种展开,然后到主题连接,到进行曲(初始主题旋律回响 - GP - 第一部分;比喻式的调性引入合唱幽灵般的响度,中间,然后是悲哀的合唱的进行曲,是组合的第二部分),和意象转换?揭示了全部作品的一个单一的戏剧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斯克里亚宾奏鸣曲的组合单位以葬礼进行曲结束。在十九世纪著名的音乐作品中,有葬礼进行曲被列入乐曲过程的中间部分的(例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然后以动荡的尾声结束。而在奏鸣曲交响组合中以悲剧尾声结束,说明了年轻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勇气,也说明了19世纪晚期人们新的面貌。这种态度影响了俄罗斯文化,特别是契诃夫的小说,其忧郁悲伤的情绪诞生于现代俄罗斯的现实。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出色地反映了这些情绪,尤其是第六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的尾声和斯克里亚宾奏鸣曲一样是悲剧性的。有趣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和斯克里亚宾奏鸣曲最早的创作时间是在同一年。
虽然是几乎同时创作的作品,但作曲家不可能互相知道另一个的作品。艺术上某种非自愿的巧合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条件,属于历史的规律。但需要注意的是,后来斯克里亚宾与柴可夫斯基这种一般概念性的匹配不再出现。
在奏鸣曲手法上,如果说斯克里亚宾是以交响音组开始的,最终由其较早的同时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方式而来,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奏鸣曲有感人的悲剧概念性体验,斯克里亚宾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触及。在一些后续的作品中,包括奏鸣曲,他则积极发展出一种克服悲剧的主题。
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化遗产的宝贵的一部分,他为我们留下了极具研究性的课题,首先,这些作品展现出了作曲家新的不同的侧面:“用确定的体裁形成各种类型的意象,以对比显现出本质,尤其是戏剧性、和声、旋律、节奏等的对比,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多重情感,很多宽广流淌的旋律,而功能上来说,和声领域基本上超越了古典主义系统。这一时期斯克里亚宾受到了肖邦、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们的影响在其最早期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这一期间预示也了一些特征,显示出作曲家未来创作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