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新闻报道与大数据研究

新闻报道与大数据研究

作 者:杭雨杉 (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 450000)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信息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使社会媒体形式更加多样化,加剧媒体融合。同时数据驱动也为传媒,特别是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希望,为大数据报道模式的构建提供可能。本文通过从大数据下传媒产业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变化、新闻报道的坚守几方面来阐述对新闻报道与大数据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价值;传媒

序言
国内外的很多搜索公司每天都会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我国人口基数大,互联网用户呈爆炸性增长,虚拟网络空间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构成数据的网络生活。传媒的形式逐步由线下走向线上,走向移动互联网世界。
一、大数据下传媒产业的发展
(1)新媒体的加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媒体通过用户间的关联建立起信息互换平台。这个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交汇和共融。而用户数量多、互动频繁的媒体产生的大量信息,构成了信息流动的重要途径。其中,包括电商在内的很多应用,正在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向媒体化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和推演对受众的喜好做出预测,不断地整合信息。同时大数据产生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环节也在影响着传媒产业的发展。
(2)传媒的变化
传统媒体在不断引入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在向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过整合线下线上资源,调整资源配置和传媒内容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人不仅要注重传统能力的稳固和提高,还要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捕捉新闻事件的能力,增加对受众喜好的判断力,以科学的手段选择新闻信息。此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海量信息也使得新闻的原创性在大数据面前打了折扣。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同时也会通过评论、自制新闻等方式来表达和传播,这也是广泛出现的新形式。
二、大数据下新闻报道的变化
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是建立在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价值的评论通过社会化媒体交互性的平台迅速传播,并凭借大数据技术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节约冗杂数据处理任务的同时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度。以大数据处理为基础建立的受众反馈机制也会更为客观的反映出有热度的新闻,公正、公开地体现新闻报道的魅力。
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传媒形式,也可以激发出新的报道业态,比如近年来产生的泛媒体形式“头条”、“热搜”等都是新的报道业态,这也是在长期构建中形成的报道模式。对新业态的反思将有益于进一步报道工作的开展,如借助大数据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挖掘,对其中能够经过适当包装产生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
相较于传统的精确新闻学对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处理分析,大数据的分析受限于新闻从业者个体看待事物的立场、视角、理论水平等影响;在采样分析时,不会受到计算能力和样本信息的制约,只会科学、全面、深入、准确地进行事件的分析和处理,做到真实有效。在对事件新闻度把握方面,媒体人不再依赖随机采样的传统统计学方式,而是通过众评等其他形式的信息反馈,对大数据的信息挖掘和演化进行新闻程度的预测和判别。这样使媒体人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而不是拘泥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
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人难以跨过自身的位置来发现新闻线索。大数据在广泛的界限内发掘新闻线索,并能够迅速地发掘数据本身的新闻价值。大范围内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产生的统计结果和对分析范围做出的演化及预测结果本身也是重要的数据新闻。
三、新闻报道的坚守
(1)坚持新闻价值
信息爆炸产生的大规模的线上信息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为新闻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海量的信息中难免出现与新闻价值不符,负面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正确的质量标准来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以促进信息的健康传播,保持新闻的正确价值。同时积极的价值传播使受众明确新闻价值的基本原则,带动社会媒体按照新闻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进行信息传播。
(2)保持传播内容
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融入和支持,使新闻的传播更快捷,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实现新闻价值的根本在于传播内容。数量上的提高、质量上的保证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形成新闻报道新的感染力,并善于将传播内容同新媒体、大数据相融合,以新的更具吸引力的形式收获受众。
结语
作为传媒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发展状态。无论是从数据新闻的挖掘还是预测性新闻的推演,大数据都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新闻线索,为更丰富的报道提供可能,同时丰富了新闻载体和报道形式。使得社会化媒体在保持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同时拥有更加丰富的报道形式。
参考文献
[1]彭兰: 《“大数据”时代: 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编辑之友》, 2013 年第 1 期.
[2]文卫华,李冰: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 〈卫报〉为例》, 《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5 期.
[3]张小凡.当前自媒体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 0 1 5 , 0 5 : 1 5.
[4]朱正.融媒体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素养[J].科技信息,2012(36).
[5]尹章池.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J].今传媒,2013(4).
作者简介
杭雨杉,2000年7月19日,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职称:高中;单位: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专业:文科;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