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再到共享雨伞,如今共享经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共享经济这一模式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的特有产物,而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被人们广泛关注。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交通出行方面人们更加依赖于滴滴打车这类网络预约出行方式。但是每个行业,尤其是新型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共享经济时代下,不同于出租车这种传统的出行方式,滴滴与Uber依赖于互联网经济迅速崛起的新型打车方式给了这个传统行业一个猛烈的冲击,让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上也能更加有所便利。
关键词:孙子兵法;企业商战;造势;企业战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滴滴与Uber两家龙头企业的主要发展历程。滴滴:2012年7月10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同年12月,开通了预约与呼叫等待功能,提升了用户的轿车成功率和优化软件启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2013年10月,艾瑞集团发布打车软件唯一一份行业报告:滴滴打车市场份额59.4%,超过其他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之和。2014年1月,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微信支付打车费“补贴”营销活动。这一举动,大大增加了滴滴的知名度和市场业绩。2014年8月26日, ,CNNIC 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半年滴滴打车的用户使用率高达74.1%,持续行业领跑 。2015年10月8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滴滴公司主办的《共享经济下的约租车(专车)模式上海创新和探索》上,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滴滴快的也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2016年1月11日,滴滴公布了2015年订单数,声称超过Uber成立6年累计的10亿订单数。2017年11月8日,滴滴出行入选中国商业案例TOP30。而反观Uber,是全球第一家即时用车软件。Uber此前在中国市场一直是霸主地位,无论是从提高运力、降低打车费用和增加司机收入这三个维度都完爆滴滴。所以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乘客更加倾向于选择服务质量更高、品牌形象更酷的Uber,但是滴滴在一时不可战胜的Uber面前也积极防守,并且主动造势、示形利诱,人为造成Uber的失误,最后成功逆袭一举收购Uber。
运用孙子兵法可以很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滴滴逆袭并收购Uber这场商业竞争。
示形误敌
上文提到,滴滴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层面都不是Uber的对手,如果单单在打车领域拼刺刀,肯定干不过Uber。所以滴滴首先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位为“传统陈腐不合潮流的出行方式”,旨在改变消费者观念,将产品定位于潮流出行方式,找到新的突破点,达到迷惑Uber并给其出奇意料的打击。其次滴滴一方面在Uber引以为傲的价格领域打价格战,滴滴快车的价格与Uber的65折后的价格持平,滴滴用降价的假象来迷惑和欺骗Uber,使Uber出现了判断失误,采取降价65折策略并且骄傲地以为滴滴是在自寻死路,Uber完全可以用65折后的价格来彻底拖垮滴滴;但是滴滴在采用降价的假象的同时,使自己迈出了走向生态型公司的第一步,滴滴在战略层次扩宽到了“出行”和“人”的两个维度,“车”可以延伸出车险、车保养等车后市场,“人”则可以延伸出其他增值服务,比如地图、LBS营销、广告投放以及对接O2O等,这一战略层次的扩宽为滴滴后续得到腾讯的融资支持。滴滴这招“示形误敌”打了Uber一个措手不及,得到融资支持后使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站稳了脚跟并发展迅猛。
圈套待敌
滴滴在扩宽了其战略层次的同时,也给Uber下了一个密谋已久的“圈套”。因为当时的政府对于网约车这一种专车预约的新型出行方式并没有明确公开表态,还是持观望状态。虽然说私家车的共享经济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短时间内政府出于安全以及管理角度考虑,肯定是不会对网约车这种非正式的、不受管理控制的出行方式表示支持。与此同时,滴滴也单方面采取任性的补贴,完全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极大破坏了出租车的发展前景。如果当时网约车受到政府的管控甚至被禁止的话,这对于产品线丰富的滴滴来说,就只是伤其一指;但是这对于仅仅依靠快车和专车来运营的Uber来说,恐怕将是断臂之痛。而Uber对此“圈套”竟一无所知,完全没有任何应对措施。所以在网约车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出于滴滴任性的补贴这一“舆论风波”以及监管不方便的理由对网约车进行叫停,政府明确表示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属于非法运营,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这对Uber来说简直是巨大的打击,极大地影响了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利诱动敌
在Uber与滴滴一直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滴滴一方面“以利动之”,提出想与Uber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合并,Uber与滴滴合并后的公司估值为350亿美元,滴滴并向Uber作出承诺Uber可以取得合并后公司20%的股权,并且滴滴将投资10亿美元在Uber上。滴滴宣布这个消息时,已经动摇了Uber继续进军中国市场、占领霸主地位的决心,Uber开始变得犹犹豫豫、丧失了斗志。同时滴滴“以卒待之”,拓展其在美国市场业务,滴滴出行向Uber美国竞争对手Lyft投资一亿美元。此举不仅仅想破坏Uber的业务,更重要的是使Uber放弃其在中国的市场,自动退出。最终Uber在被迫无奈下选择接受滴滴所开的条件,被滴滴所收购。滴滴从一只“小蚂蚁”凭借着孙子“势胜”思想到最后一举逆袭拿下Uber这只“大象”,这一场商业竞争以滴滴收购Uber占领中国网约车大部分市场所告终。
从滴滴面对当时的强大对手Uber所采取的三种策略:示形误敌、圈套待敌、利诱动敌;我们可以明白一点道理:在竞争中如果处于被动防守地位时,不可胜则固守,但不能是消极地防守,相反要主动造势,人为造成对手的失误;借势发力,乘势而上,将会事半功倍。
正如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爱军博士妙云:万事均不具备,只不欠东风。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与商战之法[J]. 苏培鑫. 滨州学院学报. 2006(05).
[2]《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纵横谈[J]. 胡岳岷. 税务与经济.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