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怡安校本教材《冬天的雪被》封底的话: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留给孩子弥足珍贵的“最初的东西”,并通过这“最初的东西”变成他终身拥有的核心素养。
一、生态课程——给孩子最初的东西
1.生态教育及办学思想
怡安小学2008年践行“生态教育”,核心就是知行合一,生态成长,践行中积淀了“怡和生态 安睦静远”的学校文化,怡和生态是成长的人文环境,静是心灵的安静,怡安人静读静思,以行动发展致远,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做精神明亮的人。
2.生态课程及课程思想
我们的课程思想:培育核心素养 知行合一
从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将核心素养转化成学科素养,转化成具体的好习惯,以课程为依托,给孩子最初的东西,落地核心素养,达成知行合一,生态成长。
3.课程分类及课程建设(怡安校本课程结构图)
怡安的生态课程由基础课程、习惯课程、特需课程统整而成。其中“基础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习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排进课表、必修的校本课程,重在生本化建设;“特需课程”则是指不排进课表、供师生双向选择的校本课程,重在个性化建设。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做精神明亮的人”。这也是我们的校训。
习惯必修课程体系
这三个习惯课程体系是怡安特色的校本必修课程
*环保习惯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怡安有十七年的环保教育历程——1999年被河北省环保局湖北省教育委员会联合命名为“河北省绿色学校”, 2010年建成张家口市环保教育基地(如下图所示),2011年开设“生态怡和——环保教育校本课程”。2014年基地改建,太阳能发电站实现并网供电,净水系统为孩子提供直饮水,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把“先有内心的洁净,才有世界的环保”作为课程理念, 进行环保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
*读书习惯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读书习惯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们把“上读信念,下读常识,凡有所读,皆成性格”作为课程理念.
*图书馆课程(怡安书目)2006年至今已经实施三套书目,这是2015版的,每天2;30-3:00的固定时间。
读书拓展课程:开发《童韵》和《秋天的谷仓》每周二4:30—5:30
*“知行习惯”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精品化建设
开发出系列“习惯涵养”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知行合一》、《致敬童年》、《好习惯》。我们的知行习惯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这三本好教材的关系是:从规范行为——内化——落实核心素养——积分争卡,升级夺章,物质和精神奖励的评价体系。
2.特需课程(选修)
由于师资所限,双周一次,选修也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重点谈以下两种课程
*班级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之一:一年级一班的班级课程——《春天》是安小玲老师看到《冬天的雪被》中童年成长园里的“珍重待春风”一课,进行延续开发的,每年从冬至开始,与家长一起每天画写“九九消寒图”之后,持续两季的春天课程,教室里始终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春天的诗歌、绘本、歌曲、表演、观察、游玩、最终,每个孩子都拥有了一本春天的作品,夏至老师给教室铺上红地毯,邀请家长一起举行隆重的春天作品发布仪式,这是安老师六年的课程设计:一年级《种下春天》,二年级《寻找春天》;三年级《探究春天》;四年级《幻想春天》;五年级《华夏春天》;六年级《地球春天》,安老师的春天课程将推广到本年级,成为年级课程。
之二:四年级一班的布置很有意思,在教室的南方一棵大树生长在哪里,上面挂着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愿望瓶,与这棵树联系在一起的是4.1班的班级课程——《成长》,这是2014年家长和老师共同开发实施的班本课程,老师的课程内容会根据孩子愿望瓶里的喜怒哀乐调整变化,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教室的粘贴墙上也会根据课程的变化不断更换孩子的作品,曹鲁莹老师的理念也很有意思,她认为:教室空间的意义,是生命气息和成长性,成长课程就是让每个孩子能看到她自己,看到她成长的痕迹。我觉得,鲁老师创新了心理教育的方法。
课程开发成为老师的一种独特设计,从课程就能看到老师的样子!
*听读欣赏课是学科整合课,通过艺术想像和创造让孩子感到古典名著的魅力。这个课一学年一次,周期比较长,选自《童韵》中的文章,前期要用一个学期读原著,从少儿版读起,下一个学期连上三节课,比如上午听的六年级的《三国》,第一课时——语文通过文字揣摩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音乐,欣赏有关三国的音乐,欣赏京剧《三顾茅庐》,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第三课时——美术,画人物脸谱。这一时程结束后,再读其他版本的《三国》,比如 语文老师再回过头来抛去历史观点,再认识三国人物。作为假期作业,进行原创。整个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学习态势。其他年级虽然整合的学科不一样,基本是这样的模式。
以上可以看出,怡安的校本课程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特色课程精品化建设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建设,就是怡安八年走过的课程路径,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不求体量,求精致。我们希望,“生态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也希望:“生态课程”能够给每个孩子最初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孩子的那部分。
二、核心素养——变成了孩子的那部分
核心素养是一个框架,是抽象的。我们把核心素养转化成好习惯,具化成8个怡安学子拥有的习惯素养,
爱祖国,树立理想;守规则,孕育文明;
勤健体,建立自信;会学习,创造实践;
负责任,勇于担当;能合作,善于交流;
懂审美,拥有雅趣;享快乐,体验和谐。
必须把这8核心习惯素养,转化成学科素养,转化到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中,才能变成怡安孩子的那部分——明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