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英语交际运用的能力。而阅读理解英语材料,是我国学生接触英语语言信息、参加英语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 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长期的英语教学以及同其他英语教师交流,在教学中,我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英语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阅读时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英语阅读材料阅读完第一遍后,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好象跟一般的表达、习惯、思维不太一样。甚至结论与常理都不吻合。再读第二遍也是弄不明白,根本不确定哪一个是正确答案。仔细分析,这是一篇与文化背景知识有相关联系的英语阅读材料。需要分析、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如果不知道John是俚语,指代厕所,则很难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在英国汽车都是在左边开的,而在中国汽车都是在右边开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文章我们不太方便理解。又如:有一部电影《好奇害死猫》,一些人就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其实‘好奇害死猫’来自英国的谚语。据说猫有九条命,不容易轻易死去。但是因为猫好奇而被害死,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好奇容易导致灾祸!如果我们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好理解这类英语文章。
对于中学生来说,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还不那么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完善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激发学生做阅读理解训练的激情。
二、运用层次性原则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表层理解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能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作出正确理解。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并进行限时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问题的设置可以排序或填充表格,理顺文章的段落结构,为深层理解作准备。深层理解要求学生在明白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材料的细节,时间标志词的运用和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文章的观点及事例进行推理判断,训练学生概括全篇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还有读物的思想内容。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理解,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推理过程。若能训练得当,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必定升华到更高层次。评价性理解是指学生必须对课文的内容作出判断,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提高他们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评价文章的能力,是通过阅读理解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由一般知识性的理解转化成思想性的理解,逐步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三、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师要帮助学生改正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有的同学在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逐字逐句,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正确把握整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每一篇文章都要有选择地阅读,有的地方要细读,有的地方要略读,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深层次的含义,从而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其他不良的习惯,诸如阅读时一行一行地向下移:有的过多地进行语法分析:有的还停下来查词典等等。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路,降低阅读速度,应及时地加以纠正。碰到新的单词,不要急着查字典,学会一些猜测生词的方法。如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通过上下文来猜单词,或者干脆在不影响答题的情况下,跳过去不去看它。在开始读一篇文章前要先看后面的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有目的地去看前面的文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英语互助学习小组,利用早读和大课叫三、五人一组同时读一篇文章,读后对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己查字典研究句子结构,探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经过大家的合作翻译出了自己看不懂的句子,记住了新的单词和短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合作的快乐。有时学生对自己研究出来的知识比老师直接讲解的知识还要记忆深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和途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阶段。
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保证
事实上,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读是有目的地获取书面信息的交际行为,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它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还要注意的是要以整句而不是以单个的词作为意群单位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速度慢、理解不透彻、文章内容把握不清楚、答题准确率不高,考试时失分较多的弊病。 其次要克服疲劳和倦怠的心理。阅读是一种艰苦的智力(下转第44页)(上接第43页)劳动,它与一般的体力劳动相比更为艰苦,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都很大。然而在阅读过程中过分的疲劳、紧张和焦虑都有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倦怠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读者的阅读兴趣锐减,对实现阅读目标信心不足。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一般在做前面阅读文章时兴趣很浓,做后面的阅读文章时就会感到厌倦、急躁甚至放弃阅读,题目的解答也采用猜测的方式,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答题的正确率。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使学生克服在阅读中产生的消极、倦怠的情绪,培养积极阅读的兴趣。 最后要养成全神贯注,专心阅读的习惯。专心体现了一个人在办事某件事时的态度,这个态度往往对最终效果起决定作用。就阅读而言,其本质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以专心的态度进行阅读,就可以有效地获取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将材料所传达的内、外在信息内化,最终对自己产生帮助。因此 教师要将专心培养放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首要位置。另外还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读者自身能力,思考就是这种内化的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预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最终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做阅读理解类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应慢慢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在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动学生感官和大脑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有针对性地训练,克服学生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散思维,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学会揣摩作者思想。让学生在遇到阅读时就能立刻溶入进去,在最短时间搞清作者意图,清晰把握文章重点,做题时能轻松准确地运用各种技巧快速锁定答案。通过以上的方法指导学生,才能在英语阅读中感受到得心应手的语言运用技巧,简单的词汇也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