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滴体会1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滴体会1

作 者:潘丽华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学 550599)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虽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它,但是要想真正把语文学好,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潜心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激发求知欲,“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是核心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只有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由不学转为愿学,由愿学转为乐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好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现才能的舞台。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给学生的语文知识一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应用,越用越有趣。如新学年的一年级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后,我让他们在三八妇女节那天给妈妈写一段话,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情。后来我又问了他们,他们都受到了妈妈的表扬,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劲头也更高了。
  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活动是受教材内容制约的。我们必须挖掘出教材的感情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下转第42页)(上接第41页)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一个情字要贯穿在整个阅读课文中。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的词语:望、挂、背、靠、焦急、挤、扶、踮等。这些词语使学生体会到,三课时完成不了的任务,却在两个半课时圆满完成。一个差生在一节课内举手数十次,当问到他为什么时,他动之以情地说:“我热爱周总理,我要好好向总理学习!”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勤奋学习,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他把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新课程的开发,还教育以它本来的面目:自由、开放、活泼、创新。教育已摆脱了戴着脚镣跳舞的束缚,现在是要求广大教师重抖擞,不拘一格教人才。所以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必须与时俱进,学习课程,深入生活,专心科研,及时反思,认识差异,开拓创新,继承发展,紧紧抓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核心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乐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做到减负而不减质。也就是要努力求索,适应时代的呼唤,课改的潮流,真正成为育人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