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课题通过对赣南医学院女教师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高校女教师参加课外健身活动的现状,并对影响其课外健身活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健身;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赣南医学院213名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其中在职教师150名,退休教师63名。
2、结果与分析
2.1各年龄段参加体育健身运动人员
表1各年龄段参加育健身运动人员(%)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学生的规模和办学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日益加重。教师拥有适度的体力活动是工作和生活的保证,因此越来越多高校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大众体育锻炼当中。
2.2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
表2各年龄段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目的(%)
调查发现大多数女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其次是为加强人际交往、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调节精神和释放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身心压抑。极少数是陪子女一起运动。
2.3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
表3各年龄段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项目(%)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选择散步作为体育健身运动的项目,它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往往个体单独运动。青中年教师为健美体型偏爱瑜伽和健身操,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广场舞和散步。热爱运动的教师还会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和进行跑步运动。
2.4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表4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方式(%)
体育健身的方式会因年龄段不同而产生差异,年龄30—60岁的人群更喜欢与朋友一起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如瑜伽和健身操, 年龄60岁以上的则大多参加社团组织的健身活动如跳广场舞。散步是一种科学的有氧运动,不受时间、场地、身体素质水平的限制,因此参与的人群覆盖最广泛,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活动。
2.5女教师每次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时间
表5每次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时间(%)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每次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少数超过1小时。充分说明女教师进行的体育锻炼都保持在适度的运动量。
2.6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周次与年限
表6每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天数(%)
表7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年限(%)
调查发现多数中老年女教师有坚持体育健身运动的习惯,从每周健身活动次数到锻炼年限均高于年轻教师,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和形体塑形的关心程度逐渐增加,从而对参加健身运动的热情也随之提高[1]。
2.7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老年女教师大多有固定健身项目及健身时间,中青年女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人员还是较少,其健身场所、时间、健身项目不固定,随意性大。究其原因:一是工作任务繁重、身心疲惫、家务事忙、闲暇时间少;二是参加健身锻炼的意识不强,在无人督促指导的情况下,中青年女教师不能自觉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三是健身场所和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女教师不能集中的、有组织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2]
3、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健身运动宣传力度,营造气氛。高校教师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们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家庭的幸福,且维系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3]学校应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宣传健身运动的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培养教师的健身兴趣和健身能力。
3.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健身活动。 由于学校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工作性质不同,对教师健身锻炼应灵活对待,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的健身场所设立刷卡机,对每周能坚持3-5次锻炼的,每次锻炼时间在40分钟以上者给予相应奖励,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3.3学校要重视教师课外健身运动,加强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规章制度,加大对教职工的科学健身的指导,例如请专业人员组织瑜伽、健身操培训班。经常组织多样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特色,丰富教师的业余文体生活。
3.4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教师体育经费的投入,例如健身场地分类优化,健身器材合理增设,健身路径多元化;同时在教师中普及推广实用有效的健身项目,常组织举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健身竞赛,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踢毽子、跳绳等比赛。开设健身知识讲座,帮助教师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工作和健身的矛盾,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动员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拥有健康的体魄,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更好的状态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向.河南省女职工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0):20
[2] 王志强.高等学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50—1551
[3]卢先吾"全民健身大全[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