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作 者:董 雅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

摘   要:微课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知识和内容用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讲解的一种微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采取在线视频的形式,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学习需求,它是翻转课堂以及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基本素材。本文将从课前翻转、课中引探以及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一下微课在初中科学课程当中的具体设计以及实际应用。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微课;设计和应用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平板电脑以及网络通讯等在人们眼中备受欢迎,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在线学习不再是一种幻想,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潮流,这也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微课其实就是教师用将近十分钟的时间通过短视频讲解的方式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微课的形式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为很多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的时候提供了便利条件。科学微课就是在课程的前提下,在精准的微目标下,在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对要讲授的微内容进行精选,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紧接着进行微评价,最后以短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课前翻转
微课不仅包含了教师所要讲授知识的背景,还包括它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要想制作一个比较优秀的微课,首先就得确定这次微课要想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再以短视频的方式安排科学课程的相关活动。最后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可以通过学校专门的网站或者班级里的微信共享群甚至是U盘等方式分享给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
(一)确定为目标和微评价
每次微课的进行首先要有明确目标为基础,在确定微目标时,教师学会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关教材进行分析。例如在讲到《物体的内能》的内容时,要注意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比如拿汽油来讲,只有知道热机真正的工作原理,才能清楚的知道内能利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之后才能燃料的热值进行详细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物体内能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基本方法,进而掌握对热能的利用。在明白物体之所以改变内能是因为做功之后,才能对汽燃机的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将微课的目标进行确定:首先对燃料热值的具体概念以及基本进行了解,并要能说出怎样才能逐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其次,把汽油机当成例子,说出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且要通过设置微评价的方式来度量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次微课的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微内容和微策略
因此微课的时间为十分钟左右,相当有限,因此,教师在确定微目标时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精准的选取,以保证做到高效率。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保证微课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且疏密程度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方法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在进行科学课程时,学生对于密度已经不是很陌生,因此,将这些知识点逐步迁移到当前要学的燃料热值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然而关于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没有办法自行消化,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微课中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课中探索
微课的课前翻转为让教学找到了比较精确的目标,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教师通过在实际上课之前的进阶练习不断进行反馈,从而把问题进行聚焦,然后便于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程度的调整。比如教师在提交他们的答案之后,会发现多数学生以及该对燃料热值的相关概念以及燃料利用率的具体方法有所掌握,也对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大致了解,但是还是会有学生无法系统掌握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无法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于是,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比较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实物模型以及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的想像力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帮助下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微视频的局限性,它不能彻底代替实验,因此,教师要在微视频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实验探究方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以及相互之间合作交流来最终解决问题。
三、课后延伸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根据性格、背景等各方面差异因材施教,学生虽然受教于同一个教师,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最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微课要能满足学生在课下的学习需求。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没有听懂,这样采取微课课后延伸的方式就可以做到查漏补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将教师讲课的微视频拷贝回去,在家里再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便于携带,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引起学生对于科学课的浓厚兴趣,从而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创新,还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微课作为近几年在教育界的新型教学方式,对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强科学课程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还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们学科知识的不断增长,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择,无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都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余利军.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以《物体的内能》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5,(5):47-49.
[2]沈丹.微课的设计与反思[J].新课程(中旬),2016,(5):442.
[3]李丹怡.初中英语口语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