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教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重结论轻过程,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则会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有效展开提问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新颖吸引力强,便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有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这时则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这广阔的背景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运作,把自己所看到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像。而在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形式,并没有认真思考。所以在问题情境中产生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激起了学生回答的兴趣,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下面就 《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浅谈有效教学提问的做法: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利用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便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引入一些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两人能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3.把问题融入创设的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来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等逐步设置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才能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三、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一个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有效乃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