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之下我国的教育目标主要为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激发人才的创业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就需要完善以培养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适应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创业精神的教育模式。抓住
创业性人才培养开设教学课程,做好授课过程,重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精神;人才培养
引言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创新精神把融入进去,把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努力把教学和实践联合起来突破培养的模式,弥补平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缺陷。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的意识、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就业岗位,让学生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热于投身实践的优秀队伍而奋斗。把学生的专业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到一起,形成行知合一的教育模式。
一、改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对多样化知识学习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要符合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目前我国对高等院校的学生的教育不断的探索,对其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改革人才创新的培养体系。
施行“双轮式人才驱动”人才培养方式,即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机会,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改革,提供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业的意识,把大学生的创业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彻底落实起来。为大学生开设创新方面综合实训的课程,在大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提供改善的技巧。
重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创业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第一学校与企业合作,让教师能在企业中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得教师可以掌握一些新的方法,把新的知识运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第二用校内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目标的管理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充分把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帮利用起来,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的责任感。
创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建设相关的教学课程,成立创新创业的奖励制度,积极鼓励这种精神的传承,培养优秀的人才。建立“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这种模式作为平台针对学校里面所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创业创新方面的理论教育,以及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校里面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并且选择适合的时间去学习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授课老师。
优化培养的方案,学校要对课程方面给给予重视。在如今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需求特别高,对于大学生培养不在是以前那样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一些基础方面的讲解,也不再是对学生详解几个简单的案例,现在的教育体系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在创新课程当中的项目,让创新的内容充分在学生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利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知道学生围绕全球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三层三阶段三平台”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应该与实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相结合。积极构建一个“三层三阶三平台”的教育体系。
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创业认知、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个方向联合起来,组建一支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的教师队伍,促进创业的理论与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进一步对专业的课程给予改革,努力增加创新创业和教育之间的结合程度。
在选拔人才方面也要遵循“三阶段递进式”的机制。即对创业者的模拟训练,校园创业尝试,社会创业实践按个方面来选拔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的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打造一条从大众化到精英的培养模式。建立一条从校园创业尝试训练,到社会实践创业的培养路径。在学校不断的加强大众化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要构建三个平台相互递进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保障的模式。三个平台主要包括创业孵化、创业转化、创业优化,充分发挥这三个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保障。这种模式能够提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把创新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及创业实训三者给深深的结合。也要把校内以及社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学校把创业孵化、创业转化、创业优化这三个平台利用起来,成立一个专门征对高校创业合作的平台。让这些人才一起创新,相互合作,对学生的创新园区实现共同建设,统统管理,共同运用的目标。
总结
高等院校应该实现对人才机制进行改革,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大众化创业的思想,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创业水平的基本手段,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征对这些情况在制定其培养计划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应的教育手段。比如对高职院校的同学,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方面以“够用”和“使用”为目标,对他们进行岗位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充分胜任他们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刘正安.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J]. 当代经济,2016,(36):95-97.
[2]谌岚. 基于众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经营管理者,2017,(02):247.
[3]谢志远. 高职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16,37(11):107-112.
作者简介
罗可成 (1974年4月),性别:男,民族:汉,湖北省天门市人,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