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财经类院校社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效益研究

财经类院校社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效益研究

作 者:钟伟明 陈嘉扬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近年我国财经类院校就业状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化社团与企业的合作水平将带来极大的效益。本课题立足于财经院校社团,运用STS理论分析社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效益的意义与内涵,将社团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到科学与社会的层面。
关键词:财经院校;社团;企业;合作效益

社团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社团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增加了就业率。然而目前社团与企业的合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财经类院校社团与企业合作背景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监管的趋严,金融行业暴利时代逐渐终结,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学校就业状况面临新的挑战。
现阶段学生社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1)组织结构松散,运作机制有待完善。(2)不能融入企业文化,脱离了社会实际。(3)注重数量,追求规模,育人主题不突出。(4)缺乏指导,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活动程序有待规范。
目前许多金融企业在大学生入职前都会实行一段实习培养观察期,对大学生是否适合企业发展运营进行观察培养。也有部分企业通过自创培训班招收在校学生进行培养。这些方式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企业与财经院校社团合作效益的方式
(一)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邀请金融企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运用交流
财经高校社团应加强与金融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完善的工商企业资料档案,维持与金融企业长期合作的友好联系。金融企业具有相对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资源,社团不仅可以采用讲座、宣讲会等形式邀请企业专业人员给予社团成员及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还可以采取沙龙等创新形式进行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交流。
(二)社团在金融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推荐社团干部及会员到金融企业实习或实训,使之了解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增强职业技能,尽早适应财经领域的岗位要求,弥补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此外,有些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社团”,如ACM协会、中博诚通协会等。
(三)将企业文化与社团建设相融合
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在当代,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财经院校社团在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中应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社团建设与管理及社团日常活动中。社团成员在参与合作项目时直接和企业人员接触,或按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工作,和企业人员一样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社团成员在工作中以职业人应有的敬业精神和不怕吃苦的意志要求自己,并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回到今后的学习中,使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融入于社团的建设。
三、社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效益
(一)对于企业
首先,企业通过社团在学校组织活动等方式加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有利于扩大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其次,企业对社团的教育与培训支持,推动企业文化融入社团建设有利于企业储备人才的培养,减少人力试用成本。此外,随着社团规模扩大,社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促进组织层面的共享与学习,知识从个体层面上升至组织层面,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而实现了个体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学生
通过深层次的社团企业合作,不仅仅能提高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使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进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调整自己学习的内容,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
(三)对于社团
以社团为理论载体的合作人在企业合作当中,将发挥其自身理论优势,同时这种合作也将弥补其社团的理论不足,发展其社团文化。同时这种实践性质的合作也将吸引更多的有实践欲望的大学生进入社团参与其中,对于其社团自身长久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企业与社团深度合作效益的STS创新解读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STS强调科技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发展观、教育观、科技观和方法论。其中science的内涵涵括了人文科学等方面。本文尝试从新的角度,借鉴STS观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去解读社团与企业合作,从而获得关于社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效益的本质内涵的真正理解。
(一)社团与企业合作是科学与社会的一体化
社团与企业的合作是两者力量的组合, 二者之间要互相配合,交流沟通,精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出统一的社会功能。财经类高校社团与企业合作可以升华为科学活动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体化功能。
(二)STS 提供了破解科学与经济相互脱离的困境的思维向度
STS研究打破了学科和经济之间的界限,把科学、技术和社会进行整合统一的研究,改变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分离的状况,实现了多重视角的互补。社团主要进行理论的科学探索和人才供应,而企业主要是把科学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社团与企业双方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STS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看作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痼疾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向度。而社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的促进了“两张皮”问题的解决。
总之,深化财经院校社团与企业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学校就业水平,推动科学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宏敏,周松,宋超.“社团+企业”构建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1):25-26.
[2]卫桥,陆惠文.通过实践社团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7):133-136+148.
[3]李丹.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