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与高中德育工作的整合也更加密切,也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高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滞后性也更为显著,部分高中德育问题突出,此时,必须要从高中德育现状出发,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对策,如此才能够保障高中德育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德育;现状;对策
引言
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手段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此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现阶段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够客观分析其原因,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出高中德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
1.1对传统高中德育理念的超越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高中德育主体与客体关系逐渐平等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教育者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超越,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观念占据主导。
1.2对传统高中德育内容的超载
网络具有共享、互联、开放等特性,这为高中德育内容提供更为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原本单一的课本内容,得到了拓展,形式更为多元化。这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超越和改进,也是当代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科学化、现代化的表现。
2.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德育内容相对滞后
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主要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对学生个体发展有所忽视。信息化时代,高中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超前,但是德育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生思维发展的速度,这必然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2.2网络德育载体功效发挥不足
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德育,势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教学理论的进步。但是,目前,一部分高中学校,在网络德育方面,对网络的利用不足,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尚未完善,网络载体形式化严重,缺少实用性,网站数量较少,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的一大弊病。
二、网络环境下优化我国高中德育工作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将其运用于高中德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教学评价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高中生个性发展更为快速,其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更加迫切的渴望与教师建立交互式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借助多元化的网络载体,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基于平等的视角,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整合网上教育与往下教育,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一切德育工作都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人格完善为教育宗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满足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需求上。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其兴趣、爱好的特长,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2.加强高中网络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内容的建设与完善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活动等方式,强化高中生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意识,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以及全球观念的新一代的高中生。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也必不可少。作为世界上最为璀璨、辉煌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是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思想行为,树立学生正确网络文化观的有利依托。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强化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与判断力,使其能够自主规避网络不良思潮的侵蚀,实现对本民族利益的维护。
除此之外,网络法治教育的充实也很重要。作为高中德育教材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构建良好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生要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决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网络行为准则,强化网络法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材中要融入奠定的案例与新闻,增强学生对法治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构建和谐的网络德育环境。
3.促进高中德育方式方法多元化
高中生主体意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一方面,教育者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自学潜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学习,指导学生之间分工协作,在团体项目的建设中共同提高与进步。另一方面,通过互动启发式的师生双向交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采取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讨论等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与动手对德育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激发兴趣、升华德育内容进而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从单向认知到双向交流是优化德育教学方式的体现,真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结束语
网络为高中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其中包括有利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客观看待网络的作用,能够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并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德育教育服务。同时,要结合当前德育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到当前高中德育教育的不足,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回归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爱国思想的引导与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冲突的网络环境下,具有辨伪存真的能力,维护自身与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唯有如此,才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对高中德育的要求,提升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霍志平,蒋夏军.分析网络时代高中生德育工作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7(Z1).
[2]林楠.例谈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实证教学之德育功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