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导学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导学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张文虎1 孙琼1 杨凤瑞1 (1.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第一中学 651200 2.云南省禄丰县勤丰中学 651200)

张文虎1   孙琼1   杨凤瑞1   何建园1   杨忠萍2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其中“学案导学”这一模式备受推崇,它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依此展开讨论,并对相关问题给予了建议。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教学

1、引言
导学案是一种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综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它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特点及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它既是教师备课的工具也是学生自学的指南,精准而高效地利用导学案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导学案的类型
导学案是一类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根据课型不同,导学案的设置也各不相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知识新授课、复习总结课、测试讲评课、习题训练课。根据难度、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四个级别:即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拓展类。
3、导学案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导学案既是教师的导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它被形象地比喻为课堂上的路线图和指南针。作为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而导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案是教师为主角,学生是听众,而导学案是以学生作为主角,教师来组织调节。导学案避免了教案的单向性、封闭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更充分地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益。
4、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导学案经常被误认为是发一份导学材料给学生进行自学就够了。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深入思考,简单地出一份提纲发给学生,任务算完了。这种观点及做法完全体现不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看完或做完依然一头雾水。就算是自主性强的学生面对此类导学案,跟一般的学生结合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其结果相比也大打折扣。因此,导学案的设计环节不容忽视,只有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相结合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三个“基点”,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实效,本人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①导学案要设立基点,引发数学问题。所谓基点指的事问题基点,就是在导学案中利用问题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主动深层次地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例如,在“数列”这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基点,“如果一个数列从第3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准题目中的“差是同一个常数”“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3项起”这三个主要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对学生的审题非常有帮助。
②导学案要有操作基点,引导数学探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操作基点。比如,在教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下列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操作和探究。导学案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双曲线,然后让学生开展以下活动:一是根据这些双曲线图,如何标出它们的参数。二是标出参数后,计算双曲线的离心率。三是写出双曲线对应的数学方程式。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很容易让学生对双曲线的概念、对称轴、双曲线的特点以及双曲线方程相关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③导学案要有应用基点,促进思维发展。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的知识都是分散点式的,有必要对各知识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强化学习内容并加深联结理解。导学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应用基点,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总结。例如,在教学“集合”一课时,教师设计如下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总结。A.全班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B.全校较高的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C.集合{2,3,3,4}表示是否正确?D.A={中国,加拿大},B={加拿大,中国}是不是同一个集合?通过学生的判断能够获得对集合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解题能力。
4.2导学案的使用环节
随着导学案的普及,导学案的模式也趋于固定。教育应因材施教,而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导学案固定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全体学生。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导学案是授课时间和空间也有所限制。导学案的固定模式给教与学带来了条条框框的约束,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有如下思考:
对于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导学案应分层次,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对于大部分基础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导学案应有适合他们的部分,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导学案应设立额外选做项。在基础导学案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拔高的可选做部分让导学案具备一定的弹性,避免了固定的限制。导学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更大范围的覆盖了各个不同情况的学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向性和层次性。比如,在检测题目设置上,分为四个层次:自学检测、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和额外拔高。有效地弥补了导学案的模式固化,顺利完成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5、结语
实施新课程以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环节的重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导学案引导高中生进行数学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接收。数学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载体。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应不断进行导学案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实效,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俊亮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周秀余  赤子  2014.1(04)
[3]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徐梅 中学教育 2015.03
[4] 警惕“学案”导学陷入“低效”的漩涡 顾福军  数理化学习 2012(1)
[5]论学案教学的利弊及改进建议 韩立福  教学与管理 2012.(10)
[6]浅析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黄国华 学周刊 2015.34.212
[7]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陈霞 教海探航  2017.09.018
[8] 浅谈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靳菲  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