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与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兼具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综合运用多种素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究学习、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体验式教学
1、前言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为原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亲历学习内容,在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进而发展能力、产生情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在体验式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认知观念,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完成思维的碰撞,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1]。
2、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建立了师生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还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实践丰富教学经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深化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体验。
2.1 创设情境
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生活等纷繁复杂的知识,其时间跨度之久远、空间跨度之宽广,往往令学生无从把握。譬如一位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件远在以色列的灌溉工具,学生仅凭课本的只言片语,很难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行为或那样物件的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历史或社会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人物、事实的分析,而情境创设法就是带入历史社会背景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设立特定的情境,可引导学生进入既定的历史社会场景,从而获得贴近生活的感知。
其一,可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入特定历史或社会场景。由于课本知识仅仅是局限于文本上的,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可通过具体画面、生动动画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入生活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如在学习地图这一块内容时,可用同屏技术展示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将学科技能非常便捷地拉进到现实生活。而google地图的使用,更可以将全球的每一座城市直观展示,这对学习区域地理了解区域位置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学习工业革命这一知识时,可以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段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精彩的视频和精辟的解说中体味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等。
其二,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教学。比如在进行洋务运动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适当的背景铺垫后,请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扮演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和左宗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假设他们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肩负着维护清朝统治的责任,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将历史事件再演绎的方式,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从历史背景思考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再现春秋战国争霸变革的时代大背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奔走游说,让学生感受到特定的历史时代下,不同观念碰撞下形成的同一历史潮流,从而体会到历史的特定规律性。
其三,可通过策划舞台剧的形式创设情境教学。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为让学生体会到五四青年的先锋精神,可组织学生策划舞台剧,将角色扮演通过舞台形象展示出来,让角色扮演活动更具画面性。同时可鼓励学生进行舞台剧的汇演活动,通过将其作品展示给大众的方式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丰富其学习体验。通过舞台剧的实践形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强化其情感认知,再建构起知识体系,从而起到在深化个体认知的基础上完善其知识网络架构的教学目的[2]。
2.2 组织辩论
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贯穿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多面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思考方式,尊重其思维差异,加深其不同的教学体验。在学习内容中,不乏争议性较强的话题,其具有两面性的特征,犹如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针对此类话题,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话题再思考。
如世界大陆的新发现这一历史事实,一方面,新大陆的发现历经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不断探索,经过多人牺牲,以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同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推动贸易中心转换,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辉煌的一笔,也是资本原始积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美洲迎来了罪恶的三角贸易,为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带来契机,无数的黑奴在辗转贩卖中无辜死去,成为人道史上难以抹去的劣迹。针对此类复杂的历史事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一组代表航海家,突出其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组则表达美洲和非洲的人民,谴责其所带来的灾难[3]。在辩论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好秩序,引导学生合理辩论、文明辩论。
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起到发散思维的目的,从而建立起多角度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2.3 深化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一方面,教师可创新课堂问题作业。如在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再建构,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汉武帝的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汉武帝的人物性格分析,其性格中哪些因素决定了其进行大一统的决定等等。通过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历史事件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又如在整个单元完成系统学习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总结,谈谈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理解,总结王朝大一统和分裂的规律,并评价此历史总结是正确还是错误,可自由展开探讨。在小组讨论后,教师通过活动性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在认识历史问题的局限性,总而得出历史的螺旋性上升规律。通过创设系统性的课外问题,可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在系统的认知中得以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从而形成以史为鉴的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历史与社会学习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古代文明,近至学校生活,大至全球性问题,小至个体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能产生可探究实践的问题。例如对新疆坎儿井的构造、对中国民居的不同设计,说则抽象,用泥巴、纸板等材料自己DIY一个,在做中学,印象尤其深刻,而且做成后极有成功感。另外我们生活的城市——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林立,古建筑保存较好,还有独树一帜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这些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的素材。活动中学生与乡土资源亲密接触,感受地域文化的内涵,更多地了解家乡、关注家乡,并在参与体验中有效促进调查、分析、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如学习隋大运河的内容时,可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再就近到拱宸桥、小河直街走一走。让文本上的历史事实与眼前所见结合起来,丰富感知,加强感官冲击,形成深刻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历史思维。
3、结语
体验式教学体现的是“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感悟,重在学生亲身体验下的探究和反思。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是将教学领域向纵深扩展,学生在体验中有更多主动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10(36):116-116.
[2] 杨春荣.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法尝试之我见[J].东方青年?教师,2013,39(18):181-181.
[3]谢卫月.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8(02):131-131.
[4]陈忠树.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8(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