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 者:张 娟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266000)

仍然记得自己孩提年代老师布置过的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难忘的事》,为了启发我们的写作灵感,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他写的范文,大致是——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自己走上前去送老人回家,老人如何夸奖他,自己心里很自豪的情景。于是第二天,我们上交的作文中,千篇一律都是“帮助”这个主题,引得老师真是哭笑不得。固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评价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但足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作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的训练过程,或者说是情感的表达。十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尝试走出这个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框。而摆在首位的就是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非强加学生的意志,如果那样,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势必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以下几点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汲取营养,做到读写结合
我认为,新一轮的语文教改试验,是比较符合中国当代教育模式的。它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重阅读教学的研究。我们素来知道,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一个吸收,一个倾吐;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由内到外。吸收的好,才能倾吐的好。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叙述内容,表达思想的,从而领悟写法。同时,揣摩作者怎样遣词用句,开阔思路。进行从读到写,从说到写,从仿到创的过程。有了读写结合,就会给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年级段上来说,低年级主要是进行说话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状物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里写得好的句子或片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想像,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述事物的方法。比如学习五年级《推敲》一课,其中有一个段落引用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引导学生讨论把“敲”换成“推”,有什么不一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上下文,经过推敲、思考,学生发现这个词用“敲”来解释更为恰当,既能体现出诗人懂得礼貌,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慢慢地,学生就会把这种推敲琢磨的习惯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另外,通过学习句、段乃至篇的联系,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都会给学生今后的作文提供帮助。
当然,加强“读”的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读得好,理解得就会更加准确,感情才会更丰富。学生读得多,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就会为读写提供材料。通过多读,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平时,除了每星期的语文大阅读课以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如,定期举行“创意作文”展览、讲故事比赛、板报比赛、优秀作文展评,逐渐在班级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日积月累,这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而且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教材中给我们安排了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等练习形式发展创造想像。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作文情景、参观、访问、看生动的画面,进行联想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合阅读课和观察指导,使学生产生联想的火花。如“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我不由得想起”……有一类学生在作文时,好夸大事实,常常惹得人“忍俊不已”,像在描写一位比较胖的同学时,他写道“他的大块头远远看起来,像一个棉花垛。”他有想像的原形,却有点“走火”,我们应剖璞见玉,热情引导,力求挖掘创造中的积极因素。另外,我们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开展动手作文,以趣激趣。这是一种手脑并动的创造活动。在作文《一堂有趣的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认真记录课堂教学环节,在作文时学生可以按准备材料、设计图形、创造想像、说、写的顺序来完成。整个过程当堂进行,中间遇到问题可以讨论,这种方法不会束缚学生的思想,恰当的协调好学生的兴趣和作文的关系,比较适合低、中年级段的学生。
〈二〉设置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这对于具备一定作文能力的学生是一个挑战,此类形式的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力。如设置“我是哈利波特”或者“走进太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创造性的作文。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
〈三〉写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而且又善于模仿,适时的引导学生开展此项活动,对写得较好的日记、观察记等等我们给予及时的介绍、讲评,努力开辟阵地为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必然带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表扬一篇,带动一批,结果可想而知了。 三年级植物园游学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每个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尽情拥抱,用自己的视线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去学会和同学合作,学生的真情实感得到释放。
三、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去
首先,鼓励学生观察、记叙新奇的或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和事物。我们鼓励小学生写日记,往往事与愿违。个别孩子不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每天像记流水账一般。这是因为学生每天的生活内容大体相同,而他们又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新的因素,所以观察日记时间一久就会觉得乏味。如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事半功倍。比如阅读课上学到植物这一部分,那么课后的小练笔我们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结合课文所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会学习。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当点拨非常重要,学生观察的越细致,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就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也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引导他们仔细看、认真听、摸摸、闻闻、尝尝,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在脑子里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使学生产生欲说还休、急于倾吐的感觉。如《小小一粒米》,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甚至可以把生米和熟米带到课堂中,先品尝、讨论然后再下笔写,这样丰富的感受、深刻的印象,比凭空造文感情一定更真挚吧。
最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物体要从它的形状、颜色、结构、用途去看,而观察人则要从语言、行动、外貌、神态等方面去抓特点,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也要根据观察对象来定。
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他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又与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思维力的提高紧密相连。就是说,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训练程序,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提高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够“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喜悦之情,恐怕难以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