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化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化

作 者:盛凯伦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030062)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校更加关注于对大学生体育方面的培养。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及相关素养,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的热爱。本文通过论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及其特点以及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对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俱乐部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院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更加关注于对大学生体育方面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在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在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并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教学规范,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体育活动,丰富和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有效激发体育兴趣,激发锻炼激情
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做到“三自主”,即自主选择上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改变了以前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强制性重复教学模式,学生所选择的活动内容都是自己喜爱的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所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2.2实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俱乐部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把学生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2.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上课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真刻苦地学习技术动作,有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自然班的界限,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专业技术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所以每个老师都有一种危机感,继而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3、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的实施具备条件
3.1硬件条件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的基础
加大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力度,但我国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提高运动场地的利用率,适当增加体育课的单元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上体育课的需要。在校外进行的体育俱乐部活动,通过学校资助和俱乐部资助相结合,并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必要时各俱乐部要为成员购买安全保险。
3.2师资力量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的中心
作为各俱乐部的教练员以及技术辅导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诊断、训练的能力,引进竞争机制,教练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不能胜任者可淘汰,再进修,再提高,再上岗,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练员培训机制,引进或培训俱乐部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与此同时,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迅速,促进俱乐部教练员必须依托形势,具有与时俱进的服务思想观念,以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也促使俱乐部教练员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学生自由选项,教师集中辅导。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方式。体育教学大纲中广博的知识、繁多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这种教学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
3.3满足需要,发展个性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的发展理念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较之传统型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维度、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学生的个性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交往而进行比较,以认识他人、认识自己;通过交往而结交朋友,以融入群体,摆脱孤独;通过交往而充分表现,以强调自我,寻求承认;通过交往而与他人竞争,以充当强者,避免失落;通过交往而与他人协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推广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教学模式。俱乐部模式能够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使体育锻炼真正的、完全的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提高大学生体能方面上来,更为重要的是,俱乐部模式能够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素养,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建东, 骆秉全.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10): 81-85.
[2]刘细秋.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案探索与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10): 39.
[3]王海虎, 王海英. 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与建议[J]. 价值工程. 2011(20): 199.
[4]郭大勇. 高校篮球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10): 140-141.